IT时报 -V7 特别报道-
7特别报道
  • ·AI新城市:惠及整座城、每个人

AI新城市:惠及整座城、每个人

  

IT时报记者钱立富图东方IC
  街头,AI摄像头在默默注视着,一旦监测出打架斗殴、持刀行凶等恶性行为,就会及时通知附近的派出所,从而快速进行干预;小区,电梯轿厢内的摄像头一旦发现有人推着电瓶车进来,会及时阻止,一段时间内生成的大数据,可以作为评估物业单位管理水平的参考;饭店,一旦AI识别出厨房内发生未戴口罩面罩等行为,会及时告警;机场高速路卡口,在AI的助力下,实现对车辆的准确识别和自动扣费,车辆得以无感通行,路上不再拥堵……
  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正给城市方方面面带来改变,深度赋能城市经济、生活、社会治理进行数字化转型,从而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城市软实力。
  9月2日,在中国电信主办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网注智赋能城市”主题论坛上,如何让人工智能以及云、大数据、5G等新兴技术与城市发展更加相得益彰,从而加快打造智能经济、创造智享生活、塑造智慧治理,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
筑牢数字城市能力底座
  万丈高楼平地起,数字城市的打造,需要有坚实的数字基础设施底座作为支撑。
  那么,数字基础设施底座来自哪里?在中国电信云网运营部(大数据和AI中心)总经理邵新华看来,答案是四个字“云网融合”。
  邵新华表示,中国电信全面实施云改数转战略,加快5G、物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云和网的协同共同实现基础能力的提供,充分释放云网融合的价值,筑牢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底座,点燃城市数字化转型引擎。
  论坛上,中国电信云网运营部(大数据和AI中心)副总经理何忠江介绍,中国电信正依托天翼云进行人工智能4级算力的平台建设:在全国6个大区建设核心的、大型的算力集群,承载全国大数据规模AI训练和大规模云端数据推理场景;在31个省节点和部分重点城市节点,进行推理服务器和少部分训练服务器的部署,满足实时计算等需求;X边缘算力,部署在开发区、园区、厂区等区域,承载低时延、高带宽业务,接入实时视频,满足私有化部署模式;N端侧算力,联合生态打造AIoT端侧产品,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何忠江透露,“十四五”期内,中国电信会投入部署1万多台GPU设备,今年已经投入超过2000台GPU设备。
助力上海人工智能高地建设
  当前,上海正全面推进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加快构筑创新策源的基础优势。论坛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张义介绍,至2022年7月底,上海累计建成5G室外基站超过6万个,5G室内小站超过21万个,实现全市基本覆盖。“近三年上海分批支持了27个共8.8万机架的新建数据中心项目,极大提升了本市算力的供给。”张义表示。
  当前,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规模已超过3000亿元,集聚全国最多的智能芯片创新企业,核心训练芯片、推理芯片、车载芯片等“百花齐放”。张义介绍,上海为智能网联汽车累计开放1299公里的测试道路,测试里程达到700万公里,位居全国第一;建成60家市级的智能工厂,工业机器人的密度达到了每万人383台。
  上海电信是推动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当前正在打造全球领先的新一代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智云网络”,进一步加快上海城市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进程。
  今年5·17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上海电信发布了“云宽带”产品,以天翼云底座、差异化及成本可控的三大优势实现了“光宽带”向“云宽带”的演进。
  云宽带是上海电信基于天翼云底座、依托天翼边缘云的一次云网应用探索,也是当前最重要的基于上海智云网络的创新实践案例。
  “云宽带”的部署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第一次在接入侧大规模部署边缘云。”上海电信副总经理陈志宏在论坛上表示,“通过云宽带的布局,来支撑AI、元宇宙等大规模推广应用,向用户侧去延伸。”
  上海电信预计,年底将有200万以上用户升级到云宽带,享受云宽带带来的便利。不仅是对用户,云宽带的普及也将为上海众多AI企业、游戏企业,提供一个规模化、低成本的算力平台,进一步助推上海AI产业和AI应用的发展。
破解“老”上海难题
  上海不仅是一座拥有近2500万常住人口的大型城市,也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早的大型城市。而且,上海有可能比你想象的更“老”。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上海全市常住人口为2487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581.55万人,占23.4%。对比其他一线大城市,北京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20.18%,广州则为11.41%,深圳只有5.36%。
  论坛上,上海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胡德斌讲述了一件引发与会者深思的事件。
  6月份上海全面复工复产之后,上海银行迎来取现高峰,接近常态的4倍,取现客户中接近8成是55岁及以上人群,单笔取现平均1.2万元左右。银行了解后发现,很多老年人在疫情封控期间不会抢菜、不会在线买药,得到志愿者帮助后才满足了生活和就医等方面需求。这些老人之所以在全面复工复产之初集中取现,是为了还给志愿者之前为自己垫付的钱。“老年用户集中取现的背后,折射出了数字鸿沟。”胡德斌说道。
  借助AI等新兴技术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对上海来说迫在眉睫。
  在6月底上海银行和上海电信的一次交流中,如何更好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成为双方探讨的重要话题。双方制定的一项解决方案是,通过114服务热线帮助老人解决支付问题,满足老年人购物、就医、叫车等方面的需求。
  胡德斌介绍,在这过程中为老年客户开设了专用的支付账户,同时为保障资金安全,使用了声纹验证技术,并且设置单笔、日累计交易限额。当服务完成后,根据订单信息对客户进行声纹验证,成功后签约账户自动扣款,实现无感支付,“114有人工客服,可以进一步验证客户的身份、了解用户的需求,这比文字互动更亲切、周全”。“我们希望通过114这样的可信渠道,更好满足老年人需求。我们和上海电信一起,先从最简单的购物行为进行探索,不断优化服务流程,然后拓展至更多的服务产品。”胡德斌说道。
AI应用关注“长尾人群”
  上海电信副总经理陈志宏在论坛上表示,AI应用也应关注“长尾人群”,尤其是为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提供相关服务。
  当前,上海电信正将传统语音业务与大数据、云平台相互融合,塑造114数字语音助老门户,提供数字生活语音帮助。上海电信114满足老年人出行、就医养老等需求,根据用户习惯,用最地道、最便捷的对话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例如,针对老人“打车难”,上海电信从2021年重阳节起,就携手“申程出行”开通代叫出租,提供114叫车服务。只要拨打114,老人即可联系人工座席寻求代叫出租车帮助。在疫情防控时期,上海电信114积极参与“上海市数字保供专项服务”,携手保供企业,对接一线基层街道和社区,高效解决独居高龄老人生活困境及物资供应难题,为老人提供精准的生活保障,搭建绿色保供“生命线”。
  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国电信展区,很多参观者被一座高颜值的电话亭吸引。这是上海电信为上海市民,尤其是为老年人打造的“数字安全岛”。在这里,老人可以“刷脸叫车”,亭子内的“一键叫车智慧屏”会显示出哪辆出租车接单,以及车牌号、距离有多远、预计到达时间等信息。遇到紧急情况时,老人可以通过扫脸或者声纹验证和家人或者救助机构联系等等。
  在这些助老服务中,虽然AI技术在其中只是发挥了相对简单的声纹验证和人脸识别作用,但是这些规模化应用,对老年人的帮助非常大。
  在上海电信之前发布的“云宽带”产品体系中,包含了“AI安全守护”创新应用,通过提供强大AI算力,发挥AI智能实时看护功能,起到陌生人告警、失踪告警、滞留告警、摔倒告警、夜间起床和睡眠监控等作用,为老人居家增添一道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