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15 掌中乾坤-
15掌中乾坤
  • ·新学期 院士喊你上课啦!

新学期 院士喊你上课啦!

  

又到一年新学期,同学们可以回到了熟悉的校园。在校园里和同学一起成长,在校外,也可以到院士们的课堂上做同学。近年来,不少院士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了科普账号,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想在简历里写上“曾给院士投过币”“上过院士的课”“和院士一起讨论过科研问题”?打开视频,就能做到。在当今这个网络世界里,只要你想,人人都可以做院士的“嫡传弟子”。不知道看谁?没关系。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海洋看汪品先院士,陆地看刘嘉琪院士,天空看欧阳自远院士,古生物看舒德干院士,红外线看褚君浩院士。跟着看,准没错。IT时报记者■范昕茹
揭秘海洋的世界
主讲人:汪品先(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
  古人常说“情深似海”,但你知道大海有多深吗?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不仅知道,而且还知道海的深度是如何测量出来的。
  作为三次深潜南海的中科院院士,85岁以后深感“时间不够”的他,在抖音和B站都开设了账号。虽然是院士,但他的科普一点也不“高深莫测”“晦涩难懂”,主打通俗易懂。
  为了让观众直观感受到3亿6千万平方公里、13亿3千万立方公里究竟有多大,汪品先特意打了个比方:“如果地球是个光板球体,海水铺地球上可以铺2600米厚。”他的科普中很少出现生僻的专业术语,网友总结他的视频特点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最专业的知识”。
  语言虽然通俗,但院士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你知道吗?两万年前,人类不用坐船就能一路抵达东京。这是因为两万年前地球正处于大冰期,大部分海水以冰的形态存在。海水的量比现在少得多,海平面也比现在低约120米。这就导致世界范围内,大陆架基本都裸露在水面上。,所以在当时,如果想从上海去东京,可以步行,或者也可以和汪品先院士一样骑自行车。
  作为哔哩哔哩“2021年度百大UP主”,“85后”的汪品先十分喜欢看网友的弹幕,对他而言,那些弹幕意味着观众和科学家在产生共振,对科学家是一种鼓励。
脚踩大地仰望星空
主讲人:欧阳自远(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在地球湛蓝的海洋之外,还有一片大海,那就是常说的星辰大海,它更加浩瀚、神秘。
  想知道满天繁星里藏着多少奥秘?可以去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的视频里看一看,和他一起向着太阳系的星辰大海挺进。
  作为1976年3月8日吉林陨石雨事件的亲历者,欧阳自远亲自参与过世界最大的陨石——吉林1号陨石的挖掘研究工作。关于陨石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如果觉得满天繁星太过遥远,他会告诉你,不如从脚底下的石头开始。
  陨石作为一种太空来客,时常给地球带来变化。比如恐龙灭绝的故事,其中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由于小行星撞地球,造成地球生态链破坏,最终导致恐龙灭绝。看了欧阳自远的介绍,你会知道,这并不只是一种猜测,而是确有证据。能够证明这一说法的证据,就埋藏在西藏的山脉里。
  当然,小行星给地球带来的也不一定就是坏消息。欧阳院士还会告诉你,南非盛产钻石和黄金其实也跟陨石撞击地球有关。19亿年前的一次陨石撞击引发了南非弗里德堡地区的火山喷发,但也因此为南非带来了金脉矿和钻石带。
  一直与星辰大海相伴,欧阳自远毫不讳言人类的渺小。在他看来,探索宇宙的奥秘是一个太过宏大的目标。因为我们所熟知的太阳系,其实只占据了银河系的2000亿分之一。
来自火山的“招财猫爷爷”
主讲人:刘嘉麒(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B站的小朋友们,大家好,我叫刘嘉麒。”一边举着右手挥两下,一边笑眯眯地冲着网友打招呼是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的招牌动作,因为形似招财猫,他也被网友称作“招财猫爷爷”。
  1941年出生的刘嘉麒如今已经80多岁了,是一名名副其实的“火山院士”。在他的视频里,火山是绝对的主角。“中国有哪些危险的火山?”“火山能用来发电吗?”“泥火山和火山有什么不同?”你想知道的关于火山的一切,在他的视频里都能看到。
  地质研究靠的就是实地考察,从事地质工作60多年,刘嘉麒去过地球两极,也上过世界屋脊,所去之处大多荒无人烟,险象环生。因为这些经历,他讲起地质学知识总是娓娓道来,偶尔还会穿插一两个地质科考的小插曲,妙趣横生。
  比如有一次,在青藏高原上,为了追一头毛驴,他差点晕了过去;在新疆科考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吃完的瓜皮不能扔,必须倒扣在地上,在干旱、炎热的荒漠地带,这些瓜皮是给后来人留的救命水。
  和山打了一辈子交道,刘嘉麒的微信名是“昆仑”,他说:“搞地质总跟山打交道嘛,(昆仑)既是山名,也是一个好的词。”如果你也对火山感兴趣,对野外科考充满好奇心,不妨去这位可爱的地质学家视频里看一看。
追星的院士
主讲人:舒德干(古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
  也许你不知道,其实院士也追星,而且追起星来,比你还要专业。
  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舒德干不仅是个进化古生物学家,也是“进化论”的爱好者,热爱追星,他追的星就是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为了追星,他主持翻译了《物种起源》并撰写了“物种起源导读”和“进化论十大猜想”。
  在舒德干B站的视频里,有不少关于达尔文的视频,呈现了一个颇具生活气息的达尔文。达尔文求学时也曾“不务正业”,沉迷生物学的他,曾因此被同学用漫画嘲讽。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达尔文也曾烦恼过要不要结婚。达尔文成长为一名生物学家的过程并不是我们常见的成功学故事,而是一个年轻人因为热爱而追梦的故事。
  因为“追星”,舒德干还曾追到了剑桥,在剑桥访学期间,他专程去达尔文曾学习过的基督学院,在达尔文雕像前鞠了一躬。也曾远赴肯特郡,在达尔文故居前的“思想之路”上漫步,感受其中的宁静致远。“宁静有自然环境上的宁静,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清净,”他说,“如果太浮躁,容易急功近利”。
  当然,除了达尔文的故事,在舒德干院士的视频里,还能看到更多关于生物进化的知识。动物演化的源头是什么?遗传学到底靠什么?人工选择是不是进化?这些问题,都能在他的视频里找到答案。
用光驱动世界
主讲人:褚君浩(红外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如果说前几位院士的研究对象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褚君浩研究的对象有些神秘,他研究光,尤其是红外线。
  小时候,大概很多人都尝试过,用一个三棱镜去创造彩虹。但或许很少有人会想这样一个问题,自然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光,为什么人类只能看见可见光?看过褚君浩的视频你会知道,这个问题背后藏着人类起源的奥秘——可见光0.4微米到0.7微米的波段恰好和太阳光峰值波长的覆盖范围一致。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能看见这些光,是因为太阳。
  褚君浩研究光,也研究光的实际应用。疫情期间随处可见的红外测温仪,又或者在巴黎圣母院火灾现场发挥作用的红外探测仪,这些都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因为在三元半导体禁带宽度研究上颇有建树,国际上还有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CXT公式。
  在科普之外,褚君浩还爱在视频里分享一些关于自己的小故事。比如他小学时候的梦想其实是成为一名手扶拖拉机手。而他在梅陇中学教书的时候,为了给学生讲清楚物理学的知识,他特意请来了手扶拖拉机手。让每个学生亲自开一下拖拉机,感受物理学的现实应用。
  除了这些,如果你还想了解院士的日常工作有哪些,院士面试研究生的时候更看重哪些,甚至想知道院士的书单,就亲自来褚君浩院士的视频里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