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3 特别报道-
3特别报道
  • ·越远的距离越“小”的上海

越远的距离越“小”的上海

踏着滚滚车轮 市民通勤时间缩短三分之一

  

IT时报记者潘少颖图东方IC
  当“永久”或“凤凰”牌自行车“叮零零”的脆响还在耳畔回荡,摩托车发动机的轰鸣声已呼啸而来,不久之后,越来越多的私家车让上海大街小巷车轮滚滚,在轰隆隆的打桩声中,一座座新的高架立交桥,清晰地勾勒出上海的交通脉络……
  有人说,上海是轮子滚出来的上海。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跑在上海马路上的轮子越来越多,尤其近十年,上海人的出行速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期待下一班车快点到来的“好运气”,到在手机上直接查看公交车到站时间;从买票靠递、站稳靠拽的“挤公交”到定定心心去坐不用担心堵车的地铁;从奢侈的“叫差头”(出租车)到经常有优惠券还能随叫随到的网约车,从原本逐渐从家庭消失的自行车到街头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在“北上广深”4个超大城市中,上海市的平均单程通勤距离达9.5公里,仅次于北京,但平均单程通勤耗时为40分钟,较2019年又减少两分钟。
  超大城市的通勤,是每个上班族逃不掉的“痛”。2011年,根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的一项调查综合计算,上海市的平均单程通勤耗时60分钟。如今,这个数字缩短了三分之一。
  这十年,车轮见证了上海的变迁,也折射出科技之变、社会之变、生活之变。这十年,车轮在加速!上海在加速!
四通八达的地铁 终结“颠沛之旅”
  一个包子、一杯豆浆,早上7点多,陆真(化名)拎着早点,走向离家5分钟左右的金桥地铁站,虽然脚步有些匆匆,但他知道,只要适当留出余量,上班就不会迟到。
  陆真是临港新片区一所大学的职工,虽然通勤路上要换3次地铁,需一个半小时左右,但相较之前,已是天壤之别。
  几年前,16号线还未通往临港,陆真每天下班坐学校班车到龙阳路地铁站,再转地铁回家。但如果没赶上班车,回家之路就变得艰辛了。“龙港快线”是连接龙阳路地铁站和临港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每逢周五放学,临港几所大学附近的车站,围着一圈又一圈等车的学生。“排队阵势堪比迪士尼,车上只有45个座位,班次也不多,等一个多小时上车,路上再颠簸一个多小时,到龙阳路就已经耗费两个半小时,再换公交到金桥,回家路从天亮走到天黑。”陆真说,每逢放假,学校都要和公交公司协商,调集社会车辆运送学生。
  2013年底,16号线开通罗山路站至滴水湖站,一年后又开通龙阳路站至罗山路站,彻底结束了陆真和学生们的“颠沛之旅”。“后来我买了车,再加上9号线东延伸段和18号线的开通,通勤更加方便,无论开车还是地铁,时间都有保障,16号线的直达车从龙阳路到滴水湖仅需半个多小时。”陆真说,学生们离校返校也方便很多,几个人拼网约车到地铁站不到十分钟。
  从地铁到数字轨道电车,再到氢能源中运量,在临港新片区,越来越多的交通新技术方便这里的出行。
  四通八达的地铁就像上海的“第二空间”,从1993年1号线开通,上海的地铁线路、公里数不断增加,20条(含磁悬浮)线路,运营里程831公里,运营车站508座,网络规模领跑全球,串联起市民的幸福感。
  一直在加速前进的上海地铁,也在进行着数字化转型。可换乘五线的龙阳路地铁站,搭建了仿真3D车站模型,小到监控摄像头,大至出入口电梯,设备状态均实时显示,一旦出现故障,平台就会提前预警,便于工作人员及时查看处置。
十年繁荣的网约车 滚滚车轮上的小世界
  如果说地铁是上海公共交通的大动脉,那么网约车、共享单车就像一条条毛细血管,成为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补充。
  十年前,被誉为“网约车鼻祖”的易到用车首次推出网约车服务,随后滴滴出行、首汽约车、享道出行等出行公司不断涌入市场。
  如果时间倒退8年,或许享道司机顾忠伟不会想到开网约车也会给生活带来稳稳的幸福。曾经的他,在一家公司当司机,每天通勤时间超过3个小时。“从浦江镇到陆家嘴,早晚高峰单程时间超过一个半小时,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很高。”转行的念头出现在顾忠伟尝试过几次拼车之后,为了节约油费,他每天上下班带几个乘客,既分摊了油费又让通勤路不再无趣。当时,刚刚兴起的网约车处于补贴高峰期,司机收入可观,驾龄二十多年的他决定辞职做全职网约车司机。
  那一年,顾忠伟买了一辆比亚迪秦,成了快车司机,后来又换成了荣威e950,做起了价格更高的专车司机、豪华车司机。直至2019年,成为享道司机,“我一天开12~13个小时,每周末休息半天,最高峰的时候一个月收入超过3万元,现在收入稳定在万元以上”。
  8年来,顾忠伟几乎每天都在车轮上度过,让他感触最深的是上海速度。他曾最担心送机送站,路上时间拿捏不准,有时要预留一个小时左右,但现在,随着系统大数据日益精准,出行的预估时间非常准确,多留出10分钟便基本没问题。
  6年,47万公里,是另一位网约车司机汪俊的“成果”。在部队当过5年汽车兵的他,觉得最舒服的时候还是手握方向盘。“我觉得网约车的确让社会车辆实现了共享,此前我的车利用率很低,9年才跑了12万公里,后来换了车并转成营运性质,既增加收入,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晚上也睡得好了。”在开网约车之外,汪俊还有另外一份职业——油墨厂职工,每天在早高峰和夜高峰出车。
  网约车的出现,让乘客不需再看“交通脸色”。可以说,和互联网紧密结合的网约车,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城市的步伐。“我家的位置很少有出租车经过,以前在路边扬招非常不便,要碰运气。”家住闵行的魏程(化名)是网约车的忠实拥趸,现在叫车再不需要苦等。有一次,70岁的母亲发烧要去医院,正在上班的他,帮父母叫了一辆网约车,让父亲陪母亲去医院,“在手机上,我可以看到车辆行程,知道父母是否抵达目的地,现在已无法想象生病老人在路边等出租的场景。”魏程说道。
  更多的司机加入网约车平台,优化乘客打车体验,缩短了叫车时间。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统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258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394.8万本、车辆运输证155.8万本。享道出行告诉记者,截至去年底,享道出行专车业务注册用户突破3000万。
  伴随着用户多样化的需求,更多的网约车平台也在深耕个性化服务。2020年4月,享道推出了“享学小专车”,在车内增加了“车内实时视频观看”功能,既可以满足那些无法接送孩子的家长需求,也可以实时确认小乘客的安全。
  用户则不仅能在独立的出行平台上叫车,也可以选择在聚合平台上叫车。供给端的出行平台往往有巨大的流量数据作为支撑,合作有利于出行平台发现更多的服务场景,而出行平台对于流量平台也是一种增持,流量端和出行平台互惠互利、相互赋能。
  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回访满意率显示,2022年上半年上海网约车平台投诉回访测评满意率为53.15%,环比提升8.50%,乘客叫车方便、司机收入稳定,司乘双方的“双向奔赴”造就了出行服务行业这张上海城市名片。
  如今,紧抓合规率之后,网约车也在逐梦自动驾驶。享道出行与Momenta联合布局Robotaxi出行生态、T3出行与L4级自动驾驶通用解决方案公司轻舟智航在苏州联合启动Robotaxi公开运营等。
五彩缤纷的共享单车 必不可少的慢行交通
  90后的赵茹(化名)依稀记得,今年上海疫情防控期间,地铁和公交还没完全恢复运营,平常依赖的网约车也“停业”中,共享单车成了上班唯一可选择的交通工具,“戴上口罩和手套,骑5公里左右到单位”。马路很空旷,单车是最常见的交通工具。
  今年4月初,家住嘉定的钱先生,也是靠着骑行两个多小时共享单车,赶往虹桥火车站,最终登上了回家的火车,看望生病的父亲。
  地铁站、小区外、办公楼底……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是最后一公里“出行神器”。
  摩拜、ofo、哈啰、青桔……2017年起,沐浴着共享经济的春风,自行车产业迎来“柳暗花明”,橙、黄、青、绿……各色自行车为上海街头增添了一抹色彩。此后历经烧钱、洗牌,如今,共享单车步入有序时代。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共享单车总量达45万辆。
  今年3月,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提及,共享单车在特殊时期培育了新的用户市场,加速了新用户使用习惯的养成,推动低频用户向活跃用户转移,活跃用户向高频用户转化。复工过程中,相较公交和地铁,单车的客流恢复速度更快,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在不断复苏和增长。
  这对共享单车企业来说是一剂“强心剂”,而北斗、物联网等技术的进步,让共享单车的管理更加科学和精细。在新虹街道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大屏上,区域内共享单车停放情况实时显示;在虹桥商务区的哈啰单车停放点,每次一旦有单车停放,地面上的“蓝牙道钉”和单车发出的信号会进行实时比对,限定单车停放区域,引导共享单车使用者规范停车,从而平衡了街面市容和非机动车停放的需求……
  在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CEO杨磊看来,共享单车市场未来还有更大的空间,整个行业仍需要在服务形态、服务模式、服务场景等方面进行迭代升级。结语
因为加速,所以幸福
  城市交通要有“大血管”,也少不了“毛细血管”。这十年,上海的交通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无论是不断架设的高架立交,还是地下不断延伸的地铁线路,抑或穿行于大街小巷的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上海城区的版图不断扩展,车轮上的上海向全世界展示着无限的活力。
  愈丰富、愈快速、愈便利的交通出行方式,为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市民酿造出每日满满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