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才”谋人 以锤子找钉子以十几亿撬动几千亿
“上海方案”呼之欲出
IT时报记者孙妍
2015年,交大学子顾捷回上海创立傅利叶,一家智能机器人公司,当时人工智能的概念还未兴起。7年间,傅利叶搬过好几次家,但都没有离开上海张江。7年,O2O、大数据、云计算……不断有新的创业赛道涌出,但顾捷一直认准康复机器人没有动摇。
这一年,正值O2O创业汹涌之际,担忧上海再失去一波浪潮的声音不绝于耳。在此之前,很多人将上海没有诞生BAT的原因归咎于上海人保守,不适合喝一杯创业咖啡。“上海不适合创业,但可以创新。创业是解决过去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创新则是开辟新的疆域。”当时,知名科技评论人魏武挥就对《IT时报》记者分析,上海的“大政府”作风恰好适合做前瞻性的基础研究。
2015年,上海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开始在创新上寻觅新的疆域。
人工智能,是上海坚持的新方向。2022年,上海厚积薄发,出台人工智能领域的首部省级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简称《条例》),提出把上海市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上海的创新不是BAT的模样,而是用五至七年的实践,形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上海方案”。
2017年—2018年拿着锤子找钉子,场景孕育AI独角兽
2017年,谷歌Alpha Go继与李世石一战封神后,再次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柯洁,一场人机大战,掀起一波人工智能创业浪潮。
资金热情高涨自不用说,但政府的反应速度是惊人的。201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这是上海人工智能领域首个政策文件。
彼时,一只AI独角兽正在孕育中,商汤科技于2017年落沪。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