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5 特别报道-
5特别报道
  • ·“双碳”指挥棒遥指上海未来

让绿色刷亮城市底色 减排成为市民自觉

“双碳”指挥棒遥指上海未来

  

IT时报见习记者贾天荣
  近日,随着上海首座公交场站内的加氢站在奉贤正式启动,不少人才注意到,自己平时上下班乘坐的公交车已经悄然完成了从汽油到电能,再到“氢能”驱动的“三级跳”。不仅是公交车,上海老百姓交的水电费,可能取自个人的“碳账户”;使用的5G网络,来自太阳能供电;而穿的衣服、喝的咖啡,也出自最潮、最环保的“低碳”产品线……
  自2011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开设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城市,上海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为抢占绿色低碳新赛道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碳中和”“碳达峰”的顶层设计,到“人人皆可为”的低碳生活,低碳理念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每一个上海人的生活理念,这也是上海绿色低碳事业多年来坚实发展的缩影。
氢能产业集群加速成熟
  20多年前,上海东南角的长江口岸处还只是一片滩涂。如今已经建成了一座新城——临港新片区,成为全国最大最先进、成套最全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之一。
  今年9月底,临港“国际氢能谷”正式启动,承担起上海推动氢能产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具有清洁环保、可再生特点的氢能产业,被视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也是上海瞄准“双碳”,布局绿色低碳的新赛道之一。
  7月28日,上海正式公布的《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中指出,在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上,上海将着重发展三个领域:一是推动产业结构低碳转型;二是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三是加大力度培育绿色低碳循环产业。
  上海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与技术研究院特聘专家、上海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唐忆文表示,从发展和产业角度而言,上海既要低碳又要发展,即“绿色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较高,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在制造业,而推动产业低碳发展,最重要的是保障能源安全、产业链安全。
  在“双碳”目标任务下,上海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嘉定氢能港、上海化工区绿色低碳示范园等一批特色园区陆续建设运营,今年7月发布的《上海市瞄准新赛道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提出上海将重点打造5个特色产业园区和培养若干个潜力园区,形成绿色低碳特色产业园区体系。
  一系列政策传递出上海将“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决心,上海对氢能发展的高度重视,将进一步支撑上海成为全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技术、应用发展的高地。
  特色产业园区的加速建设带来的是集群效应凸显,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促进中心主任张焰峰表示:“目前,上海市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链各个环节均有企业卡位。”
  9月22日,首批5辆搭载着国内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公交车正式投入运营。未来若干年中,临港公共交通领域将全部实现氢能化。到2025年,上海计划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建成3到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规模突破1000亿元。
  各项改变市民出行的设施落地体现了上海的绿色双碳不仅聚焦能源转型问题,也在推动全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
政企携手展现“低碳自觉”
  《实施意见》提出,到2030年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全面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脱碳,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唐忆文指出,上海设定了非常高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城市的“自我加压”:“上海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对于一个仍处于发展阶段的城市而言,这个自我约束行为正是体现了上海的责任和低碳自觉。”
  这种“低碳自觉”也从城市辐射到企业本身,SGS中国区低碳业务负责人岳庆松告诉《IT时报》记者,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自主导入信息化系统,以快速收集和整理碳排放数据,发现节能减排的空间:“从我们认证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区域来看,上海是非常主要的区域,上海企业本身应对双碳目标都比较积极。”
  10月举行的第34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欧莱雅、西门子等一批坐落在上海的国际企业建言上海“双碳”之路。在岳庆松看来,集团化公司和跨国公司总部集聚是上海双碳工作的优势之一,“这些大企业除了自己本身要求开展节能减排,也在推动着上下供应链相关企业开展双碳相关工作。”
  作为在上海深耕7年的本土能源企业,重塑集团战略市场部负责人告诉《IT时报》记者,上海作为最能代表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之一,其本身的国际化都市定位和丰厚全面的资源,都将为上海的中国氢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提供有力的背书,“上海是中国氢能产业发展土壤最好的城市,上海最早在1998年就有企业开始做氢燃料电池的研究,对于这个当时‘冷门而小众’的行业,政府给予了20多年持续不断的支持,为氢能行业发展积累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在上海市燃料电池示范应用项目中,重塑集团在首年示范应用期承接了350台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任务,这批车辆将陆续投入运营,服务于电商快递物流、家居物流、港口物流、药品、生鲜冷链物流等场景,为包括宜家、马士基、京东、顺丰等客户提供零碳物流解决方案。
绿色金融打造“上海样本”
  作为世界重要金融中心,上海“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低碳经济与绿色金融的保障与支持。
  自2011年启动地方碳交易试点,至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启动上线,经过10年的探索与尝试,已建立起一个公开透明、稳定有效的市场,初步形成了契合碳排放管理要求的交易制度,也逐步发展起了服务于碳排放管理的交易市场。
  数据显示,上海碳市场至今已平稳运行8年多,纳入27个行业300多家企业和860多家机构投资者,是全国唯一连续八年实现企业履约清缴率100%的试点地区。上海碳市场总体交易规模在试点碳市场中排在前列,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规模始终排在第一。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上海鸣锣开市,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上海则在其中承担了交易中心的角色。一年多来,纳入传统电力行业的同时,也在建筑、钢材、化工等众多行业中引发巨大反响,纷纷加快低碳转型发展步伐,绿色低碳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今年7月,《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旨在以立法引领改革创新,打造绿色金融“上海样本”。
  10月18日,首届EATNS碳管理体系发展研讨会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举行。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获颁EATNS碳管理体系评定证书。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环交所正在积极推进企业碳资信评价标准建设,并在宁波开启了首个试点。一般而言,EATNS碳管理体系表现优秀的企业,碳资信评价结果通常也不低,能帮助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青睐,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证券行业2021年全年参与各项绿色债券发行规模逾606亿元、交易规模逾700亿元;股权融资和融资租赁等投融资金额逾132亿元;承销海外绿色债券金额逾113亿美元;支持绿色企业上市合计规模约47亿元。在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绿色产业,助力“双碳”战略落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政府最新发布的《上海市产业地图(2022)》中,绿色低碳产业以“多点布局”的规划涵盖了上海各个区域,绿色低碳已成为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新赛道之一,目标到2025年规模突破5000亿元。
  在这些庞大的数字以外,令人期待的是,上海的碳普惠建设方案计划将在今年下半年出台,届时,每个市民都将拥有个人碳账户。未来市民骑车或者搭乘公共交通出行将获得碳积分,这些积分可以用于充电桩、新能源、公共交通、低碳消费等,个人低碳行为有了定量化的价值实现,对市民百姓来说,更真切感受到人人低碳,乐享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