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10 特刊-
10特刊
  • ·听听,“,“城市大脑城市大脑””间的对话间的对话
  • ·XR乐园,虚拟更接近“现实”

听听,“,“城市大脑城市大脑””间的对话间的对话

  

地点:运河北路1239号奉贤区城运中心
  同普路602号普陀区城运中心
  城桥镇翠竹路1501号崇明区城运中心导游:孙妍倚靠在徐汇滨江的栏杆上远眺时,你感知不到身边的座椅、灯杆、井盖都已被连到云端大脑上;策马驰骋在横沙岛的草甸上,你想不到脚下的一草一木、江河湖海都已被连到云端大脑;走出地铁站,共享单车总是在你需要时出现,你想不到的是,一辆单车、一个快递,都被调度监控,维持大城市有序运转的,正是这一个个云端大脑。
数字化的“触角”如此深入
  普陀、奉贤、崇明,在上海多个区的城运中心,都装载着上海这座有机体的云端大脑,每个城运中心都有一块硕大的超级屏幕,展开来就像大脑的横剖图。而在各个街道,同样会有一块缩小版的屏幕,各种各样的城市应用,就像绣花一般罗织其上。
  当同一场台风来袭时,奉贤区城运中心调集遍布在7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28000多路“天眼”,找出潜在的积水点,根据积水的紧急程度,调配防汛物资、人员、单兵、无人机和应急医疗等资源。此时,远在崇明三岛上的感知器开始工作,实时监测雨量是否达到特大暴雨程度,气象云图、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叠加在一起,可以看到台风的实时路径、潮位、内河水位等。内河水位接近3米时,灾情预警会响起,现场指挥部的领导即可通过GIS地图调取现场监控拍摄到的实景,向防汛单位发起视频会议和抢险指令。
  在没有自然灾害等公共事件时,各区城运中心习惯于单兵作战,它们也各有专长。
  菜鸟驿站红色预警,有爆仓占道风险,请及时处理;同一个公寓房间有十多个不同的收货人,有群租风险,请及时处理……站在普陀区城运中心的大屏前,眼前不断跳出这样的“对话”所震撼,数字化的触角已经如此深入老百姓的生活。
  普陀区城运中心做得最极致的是出行管理,“你知道普陀区最堵的点在哪吗?武宁路桥。”“你知道现在哪个地铁站出口最缺共享单车吗?看,这是每家共享单车厂商提供的实时数据。”
  在城市大脑的背后,一场最后一公里的便民出行实验开始奏效。2021年4月,上海普陀区曹杨街道开启了共享换电柜、电动车共享充电桩的实验,为的是掐灭电动车乱充电导致的火灾隐患。没想到,2022年4月,上海全城静默期,这项已经在上海风靡的共享换电柜实验,竟然帮快递、外卖小哥的电动车跑了起来,帮这座城市重新运转了起来。
  上海铁塔换电业务数据显示,4月3日达到全年最低点,1.6万名付费用户中,只有800名“在线”。7月,上海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一月有余,仍有1000多名骑手“失联”,那些曾经背着被子送外卖的骑手,离开上海了吗?
来自一草一木的“投喂”
  数据的背后是人,数治的背后是人治。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字城市治理者来到崇明,他们想要探究的是,如何跟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对话?
  4年前,近千个传感器被埋入土里,漂浮在河道上,挂在参天林木上,撒落在崇明横沙岛的各个角落里。每隔5至10分钟,这些草木发出的信号,会以数据包的形式,通过物联网传输到城运中心。
  这里的水质超标,经模型测算,污染的源头可能在某村,污染源为生活污水,可能会影响几户居民的用水,请及时处理。城市大脑与一草一木、一风一水对话,并“翻译”成人类听得懂的报告,由城运中心派送工单,最后由各个网格人员来着手处理。由于一草一木不断向AI“投喂”数据,城市大脑变得越来越聪明。
  电梯里的“天眼”负责劝退电动车,工地里的“天眼”负责保障工人安全,路边的“天眼”负责捕捉占道的快递……在城运中心的大屏上,“天眼”罗织成一张“天网”,老百姓生活中的细节转换成数据,罗织成一幅城市治理图,保证城市有序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