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8 特刊-
8特刊
  • ·在故乡在心里在当下

在故乡在心里在当下

  

三年疫情,让今年的春节回乡之路显得有那么一点点陌生和遥远,但也更加令人激动和期待。有的人,三年风风雨雨,只为一朝返家;还有的人,只能在事业和生活的长跑中回一回头,仅仅看一眼遥远的故乡。《IT时报》记者的8位被访者中,有步履艰难的科技创业者,有7年未回乡过年的快递小哥,有数字化浪潮下的制造业厂哥,也有不必衣锦还乡的互联网打工人……他们只是缩影,忙碌且单纯,平静又真诚。无论他们当下是否选择最终踏上了春节的回家之路,家乡总有他们最想见的人、最想做的事。在他们的心里,疫情之后回来的烟火味,最旺之处总在故乡,每年年味最浓的地方也必然只有故乡。
归家有期!奔赴3000公里外仙叶(互联网大厂员工)最想见的人:亲人最想做的事:看库尔勒鹅毛般的大雪最思念的故乡美食:爸爸做的红烧肉
  上海到新疆库尔勒直线飞行距离为3341公里,自驾全程约4104.2公里,火车没有直达,需要先从上海坐火车到乌鲁木齐,费时41小时20分钟,再从乌鲁木齐坐高铁直达库尔勒,耗时3小时50分钟。
  3000多公里的距离在平日,最快也需要坐飞机费时1天经过中转才能到达。然而在疫情的3年里,这3000多公里却成了仙叶(化名)与家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君问归期未有期,三年的时间,妈妈总是问仙叶,“今年可以回来了吗?”“机票取消”“加班忙”“太不方便了就不回了”,这是仙叶3年中用过的各种理由。
  疫情放开第二天,仙叶的妈妈就发来消息,“今年全家就等你回来了,我们都准备好了,都是你爱吃的菜”。微信的那头,妈妈打字的速度都比平日里快了许多,仙叶能想象出远方家人脸上灿烂的笑颜,这是在上海三年久未拥有的亲情,将当下略显单薄的情绪以及空洞的内心全部塞满。
  终于在2023年1月18日,仙叶踏上了归家的旅途,“心里其实很平静,这一天没有很远”。
  早上9点,仙叶便到达了上海虹桥机场T2出发口,安检、托运、值机、中转北京,这一天风尘仆仆后的终点,是阔别三年的家乡。
  对于回家,仙叶既想又怕。
  想的是亲人,是爸爸做的红烧肉,是妈妈从早到晚的关心问候,也想看家乡鹅毛般的大雪和库尔勒的一草一木。
  不想也因为多的是无奈。今年要满30岁的仙叶,婚姻大事一直是家里最关心的。但身处互联网行业,又是乙方运营岗位,工作上的忙碌总让仙叶无法将婚姻提上日程,即便和男友已经恋爱3年,她依然认为自己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上海的房价、近期工作的忙碌,以及我和男友都没有为婚姻做好思想准备,都没有办法让我向父母主动交出能让他们放心的答卷。”
  时常在视频里与爸爸争论,但父母总是唠唠叨叨个没完,这让仙叶倍感无奈。“但他们也告诉我,婚姻的质量应该远高于结婚的速度。”争吵后互相理解,但下一次也许又会继续提起这个话题,是这三年未能见面下的常态。
  这趟归乡,仙叶有点怕的就是见爸爸,但她最想的,还是爸爸烧的一盘子红烧肉,“上海吃了那么多红烧肉,还是我爸做的香。”
  早在2022年11月上旬,仙叶就在公司嗅到了一丝危机。
  2022年的互联网公司,被大众提及最多的就是“寒冬期”。仙叶的公司也不例外,处于私域流量领域比较龙头的公司,本在2021年还风生水起,但在2022年中,公司就遭遇了业务危机。
  裁员潮开始蔓延在公司各个大小部门。11月中旬,仙叶所在的部门拒绝了公司提出的业绩不达标年底降薪的协议。“12月中旬,北京总部那边派人来和我们部门对接工作,那会我就知道,裁员已经轮到我了。”
  最后一个月时间,仙叶在公司表现得比较小心,也有点随性,互联网打工人的标签即将被摘掉,对于自己,她没有任何怀疑,依旧充满自信。她要奖励自己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妈妈计划年后和我一起回上海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就让我好好陪陪妈妈。”工作的事,当下仙叶不想再费神。
  果然,1月17日上午,也是回家的前一天,公司的裁员通知及赔偿协议均由人事交到了仙叶手中,“赔偿到位,没什么可说的了。”写好了交接文档,收拾好东西,仙叶就离开了待了两年的公司。“心里没有失落,反而是放下。”第二天她就要回到故乡,拥抱家人,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她此刻失意。
  17日晚上,仙叶又收到了第三方购票平台发来的短信,通知她,接到航空公司消息,25日她的返程中转机票——库尔勒飞郑州航班已被取消,原因未明。“看,生活就是这么的出其不意。”仙叶笑笑,又再次打开了购票平台,给妈妈和自己回沪重新看起了机票,时间尚充裕,倒不赶时间。
  (IT时报见习记者毛宇)
跨过这道坎再回家侯浪(科技公司创业者)最想见的人:“雪中送炭”的兄弟最想做的事:再走一遍儿时的上学路最思念的故乡美食:黄陂三合
  近几个月来,侯浪(化名)的日子并不好过。他是一名科技行业创业者,创业方向是AI、节能赛道,与其他行业相比,虽然他的公司受疫情影响并不算太大,但其长达7年的创业之路再次走到了瓶颈期。
  从一位创业公司老板的口中,你是很难听出任何负面情绪的。“我们已经与某巨头签下了合同”“我们的模式将很快在行业中复制”“我们的节能效率高达50%以上”“这个细分赛道的市场容量是100亿~200亿”……
  但似乎就像刚刚放开的疫情管控形势,原来不喜言辞的侯浪忽然变得话多起来,从沉默到激情,背后或多或少透露出的反而是焦虑。对于这个变化,侯浪不愿意多谈,作为一个创业者,他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丝毫不能动摇。
  “这个春节肯定回不了老家了!”侯浪无奈地说,创业历程走到了关键时刻,“创业不就是一关一关地闯关嘛!”他的老家在武汉黄陂,疫情三年他都没有回去过,对于已过不惑之年的他来说,最让他牵肠挂肚的是年事已高的父母,“最近二老都阳过了,万幸,没有引发其他的疾病。”
  最近一段时间,侯浪与老家之间唯一的一次联系竟然是——借钱。他想了很久之后,拨了一通电话,那头是他中学读书时的“铁磁”,20多年来,两人的联系断断续续,并不算非常紧密和热络,但当侯浪说出一个数字的时候,对方二话不说就把钱打过来了。
  一切都是老套的剧情。侯浪说,只是应个急,周转一下,第二天就能把钱还上。“铁磁”回答,没问题。结果,至今一个月过去了,侯浪仍没把钱打回去。而家乡那边的兄弟似乎也很清楚,彼此心照不宣,这钱就是用来江湖救急的,还不还、怎么还都是后话,只盼侯浪能挺过这个年关。这种朋友之间的看似疏离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像极了人们与家乡之间的时空纽带,看似相隔千万里,但却从未分离。
  侯浪回忆,小时候他家在黄陂当地算是经济条件不错的,记得按照当地的习俗,他曾被人背在一个竹篓里送去幼儿园,根本不用下地走路。再后来,去读书路上的同伴就常常是这位借给他钱的“铁磁”了。侯浪说,如果今年春节能回家,最想见的除了老父母,就是这位“雪中送炭”的兄弟,他更希望来年公司发展越来越好之后,再回去跟兄弟一起把酒言欢。
  提起家乡的美食,侯浪认为自己是一个对美食钝感的人,再加上专注于创业和工作,更是无心品味美食带来的快感。对他来说,藏在记忆中的美味是在黄陂和武汉都非常有名的“黄陂三合”,由鱼丸、肉丸和肉糕组成,又叫“黄陂三鲜”,素有“没有三鲜不成席,三鲜不鲜不算好”之说。“现在买到的‘黄陂三合’多是饭店、餐馆制作的半成品,哪里还有小时候的味道。”说到这里,侯浪顿了顿,“那个记忆太久了,很多年没尝到过这口了,也许变的是我自己吧。”
  其实,侯浪最近正忙着为自己的公司“找钱”,或者说融资。他后悔自己当初太自信,把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一条路走不通之后,变道显得迟缓了,这才导致了当前的窘境。好在他是一个连续创业7年的“老兵”了,而自己的公司也不是靠烧钱走到今天的,这是他和公司都具备的韧劲。
  其实,侯浪的创业与家乡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公司的创始股东里有家乡人,公司的第一个重要客户也来自家乡,不过侯浪暂时还没有把公司搬回老家的想法,“但也不是不能动,发展需要去哪里,咱就去哪里。”
  “当前大环境形势一片大好,‘双碳’的国家层面战略都出台了,各行各业都动起来了,我所在的赛道空间非常明确,只要把握住机遇,做好产品,我们大有可为……”谈起自己公司在兔年的发展前景,侯浪又开启了“话多模式”……
  (IT时报记者王昕)
恋家的新老“厂哥”
甘传明、韦伟明(五菱汽车“厂哥”) 最想见的人:家乡的父母亲最想做的事:和爸妈一起旅游、带孩子去动物园最思念的故乡美食:妈妈做的红烧排骨
“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1月17日,从柳州开往贵港的动车上,甘传明正透过车窗,欣赏着沿途的风景,耳机里传来《稻香》的旋律,螺蛳粉、金桔等柳州特产堆在座位旁。这是他第一次自己挣钱为家里买年货,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见到父母喜悦的表情。
  2022年7月,学习机械专业的甘传明刚刚踏入社会,在同学的介绍下,通过面试进入五菱场景驾驶部,成为一名开发工程师。“因为专业并不算非常对口,我刚上岗的时候才知道,有许多新知识、新技术需要学习。”这也让甘传明感受到不小的压力。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部门经理让他三个月完成一个数据处理的编程项目。对编程了解不深的甘传明,只能通过五菱官网和B站寻找教学资源进行自学,老员工看到他如此努力,也会传授一些经验,引导他去完善程序。
  程序的试用过程才是最困难的部分,甘传明常常因为编辑错误或漏洞,被系统警告。于是,他便不厌其烦地重新学习。尽管过程比较艰辛,但最终还是完成了经理安排的项目。“现在回过头来看,边学边干让我得到锻炼,成长了许多。”甘传明说。
  与初出茅庐的甘传明相比,韦伟明早已是一名摸爬滚打了16年的真正“厂哥”。2007年,从南宁乡村来到柳州五菱厂工作的韦伟明,如今已经从发动机装配的一线员工升职到一线管理岗。
  2022年11月11日,一年一度的柳州市数字化班组长综合技能竞赛拉开帷幕。曾在2020年获得优秀班组长荣誉,并连续参加过三届的韦伟明,再次报名,与其他企业的1000多名选手一决高下。
  但韦伟明并没有将战胜对手、赢得奖项当作目标,他更希望通过竞赛,学习各个单位优秀高效的管理方法,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管理技巧。前两届竞赛,韦伟明在质量把控和现场管理上收获了新的见解,第三届新增的数字化项目,更是让他认识到工业数字化的重要性。“今年我还会继续参加,期待能从中学到更多知识,充实和提升自己。”韦伟明说。
  父母无疑是甘传明这次回老家最想见的人。“上半年我被封控在学校,下半年我又开始工作,已经有一年没见到父母了。”而妈妈烧的家常菜,也许没有饭店的好吃,却成为甘传明最想念的家的味道。
  在“评选”妈妈做得最好吃的菜时,他陷入了纠结,因为每一道菜都蕴藏着专属于他的回忆。“红烧排骨”,思考许久后的甘传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排骨软烂入味,搭配上妈妈调制的微甜酱汁,味道早已刻入甘传明的记忆中;上大学后,只有寒暑假才能吃到这“家的味道”;如今工作了,回家的机会越来越少,每一顿饭菜都值得珍惜。
  今年春节,甘传明特意提前回家,他想和父母好好地出门旅游一次,目的地不需要太远,时间也不必很长,只要能与父母享受旅游的过程,就是他最想做的事。
  韦伟明有两个孩子,平时他与妻子忙着上班,孩子无人照顾,于是,他便将母亲接来身边,而父亲则选择留在老家,一晃,已经过去9个年头。虽然每年都会回去,但父亲一直是他的牵挂。
  今年,韦伟明决定带上自己的两个孩子回到南宁老家,看看许久未见的父亲,让爷孙三人好好“闹一闹”。顺便也将村里新起的房子,增添一些家具,好好装潢一下。“有时间的话,我还想带孩子们去一次南宁动物园,看看抖音上爆火的‘丢那猩’。”
  经历了三年疫情,如今韦伟明最大的新年愿望就是,家人和朋友身体健康,平平安安过好每一天。
  “2023年,我希望自己能在工作上取得更大的进步,收获更好的资源,下次带更多更好的年货回家。同时还希望每一位员工都能健康开心,将所有的不顺心都留给过去的2022。”甘传明祝福道。
  (IT时报见习记者沈毅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