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记者潘少颖
3月23日,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商智慧芽发布《智慧芽中国研发指数CIRD 2023年1—2月月报》(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2023年1—2月,中国研发指数CIRD录得105.9,即当期中国研发创新活动的整体体量相较去年1—2月达到105.9%,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研发活动规模增长了5.9%。对比2022年12月,该月中国研发指数CIRD下降4.4个基点,活跃度略有下降。
对比历年走势,2023年1—2月研发指数与2022年较低月份相当,略高于2017—2019年间的最低表现,整体处于低速增长区间。究其原因,增速放缓主要来自于研发产出端表现的明显下降,存在两方面外部因素:一方面,2022年底至2023年初期间,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致使生产和研发活动受影响;另一方面,2020年以来首个自由流动的春节释放了抑制许久的休假潮。随着外部因素影响的淡去,研发产出端的低迷表现有望在未来数月中恢复活跃,2023年中国研发指数CIRD有望低开高走。
2023年1—2月,中国研发指数CIRD关注的七大焦点科技领域的研发指数持续引领全社会研发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研发指数达到120.1,延续其自2022年9月以来的活跃表现,接连6个月保持七大焦点科技领域第一。
此外,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研发指数接近新能源汽车,同样达到了120左右的区间,高于全行业12—14个基点,保持逆势增长的态势,对全社会的研发活动有较强拉动作用。
2023年1—2月,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的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研发指数分别录得109.6、110.5和115.7。虽然三地的研发指数较去年均略有下降,但增速仍高于全国,增长表现超出全国整体水平5—10个基点,且差距有所收窄。
上海研发指数较另外两地有明显上升,主要受益于上海在研发投入端,尤其是政府财政投入的较强表现,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年度预算增速达到21.1%;而粤港澳大湾区自2022年底以来保持引领,研发指数相比去年全年表现下降幅度略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