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3 数字上海-
3数字上海
  • ·在“云”上的一场邂逅

在“云”上的一场邂逅

这朵“上海社区云”,带动生活数字化转型

  按照原来办理居住证的流程,需要居民携带租房合同、劳动合同等相关材料,先复印这些资料,再前往居委会办理、盖章,若是中途遗漏了某份材料,连续来回跑几趟居委会也很正常。这样的操作模式,不仅辛苦居民往返奔波,工作人员也被“捆”住。那么有没有能在线上办证的功能呢?“上海社区云”小程序就能做到。
  最近,住在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的章女士,就在“上海社区云”小程序上体验了一把“上海速度”。登录注册好“上海社区云”小程序后,点击“居住证明开具”,便可进入到证明申请界面,点击“一键申请”,一分钟不到,证明就办好了,甚至连姓名、身份证号都不需要填写。
  而这只是“上海社区云”中的一个小功能,上海居民还可以与邻居交流互动、分享小区生活、参与社区管理……切身体会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IT时报记者沈毅斌图潘少颖
这朵云,拉近邻里距离
  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刚来上海工作不到一年的小杨(化名)能快速适应上海的生活,少不了“社区云”小程序的功劳。他告诉《IT时报》记者,去年10月,他在嘉定江桥租了房子,一个月后,因为管道维修导致小区停水,误以为没交水费的小杨先是“充了10吨”,再按照房东的建议去楼道的水表间查看用水量。可从来没用过水表的小杨,既不知道水表间在哪,也不知如何查询水表情况,于是便敲响了隔壁邻居的门。通过邻居,小杨才得知是小区停水了。
  正当小杨想让邻居拉自己进入业主群,以方便了解小区动态时,邻居表示登录“社区云”就能知道最新通知。“因为我住的小区外来人口比较多,邻居一般都不太愿意加微信,但可以在‘社区云’上进行沟通。”小杨说。
  在之后的生活中,“社区云”小程序成了小杨和邻居们沟通以及了解社区通知的重要渠道。今年1月,上海的新冠感染人数与日俱增时,生病在家的小杨四处求退烧药,于是就在“社区云”的留言板上提出所需药品,居委看到后主动上门送药。
  记者登录“社区云”小程序之后,最上方一栏就是社区通知公告,清明节焚烧纸钱政策、停水通知、老年免费体检等各项最新信息在公告栏上轮流滚动,最热门的一条公告达到近千次的浏览量。进入底栏中的“邻居”界面后,不仅可以查看本栋楼的住户,还可以借助“敲门”功能,直接与邻里进行沟通。而小杨提到的留言板,同样也在底栏中,里面还能看到3月中旬,4号楼的一位薛女士提出了楼道照明灯不亮问题。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社区云”的服务界面还提供设施查询、养老、出行等众多便民服务。以出行为例,“社区云”中加入上海市出租车统一平台“申程出行”小程序的链接,这就意味着居民在“社区云”上也能打车。
  公交新村居委会主任胡云曾向媒体表示,对老人来说,手机其他软件不一定会用,但是微信基本没问题。将“社区云”内嵌在微信中,会让老人更有熟悉感,浏览频率也更高。
这朵云,找到遗失钱包
  “社区云”小程序不仅可以成为社区居民的“线上集聚地”,其也是上海市民政局在居村层面开展应用的集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分为手机端与电脑端两个入口。手机端主要用于居民与邻里、居委的沟通,电脑端主要供居委干部工作使用。
  今年,就有居委干部利用“社区云”帮助居民找到了丢失钱包。据上观新闻报道,1月中下旬时,乔家路京东营业部的一名快递小哥捡到了一个男士钱包,心想应该是附近居民丢失的,便将钱包交给小东门街道新业态联合党支部书记刘大军。刘大军打开钱包一看,钱包里面除了少量现金和车钥匙之外,还有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重要证件,却没有失主的联系方式,如何联系到失主成为主要难题。
  这时刘大军想到疫情期间,自己曾根据居委会提供的基础信息,高效完成了居民的抗原发放、药品分送、物资派发等任务,于是拨通了居委会的电话。居委会工作人员根据姓名、身份证号等重要个人信息,在“社区云一户一档”电子信息平台上查询到失主徐先生的居住地址和联系方式,并反馈给了刘大军。随即,刘大军将失物火速送到了居委,居委第一时间通知徐先生前来领取。
  小东门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将继续立足群众服务需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方式方法,指导居民区用好“随申办”“社区云”等微信公众号等数字信息化平台,努力为居民带来更高效、便捷、智慧、全面的社区服务。
这朵云,精准帮扶老人
  “社区云”小程序的设计架构为“1+2+X”模式,“1”是指全市统一的社区主题数据库;“2”是社区治理、居社互动双应用平台;“X”是开放性的智能化应用集群。
  核心功能就是为基层减负,通俗来说,即将街道以及居委会、村委会工作人员从“表哥”“表姐”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不用为填写上报各种信息表格而终日忙碌,减少他们的数据采集工作量。
  公安部门将对应社区登记在案的户籍、常住人口等信息,通过网络形式传输给居委会,不用居委会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询问了解。随后,居委会根据这些信息将每位居民与所住楼宇信息一一对应,形成大数据归并。同时为每位居民进行标签分组,例如独居老人组、党员组等,以此来精准定位到每位住户。
  长宁华阳街道就通过这样精准定位的方式,成功帮扶一位60多岁的独居老人。上海市民政局提供的案例显示,今年2月,在排摸“独居老人”基础情况过程中,社区救助顾问借助“社区云”搜索独居老人模块时发现,一位60多岁的老人集低保、残疾、两劳释放人员等标签于一体。
  于是,社区救助顾问上门了解情况才知道,老人在上海既没有儿女,也没有任何亲戚,肢体残障的同时还患有老年病。平时,他就居住在9平方米的房子内,屋内堆满杂物,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捡垃圾。
  对此,社区救助顾问先为老人办理了特困供养认定,消除老人的养老后顾之忧;再对接社会资源,为老人进行房屋改造;同时安排志愿者为老人送去生活用品,节假日,社区还会邀请老人共同参加活动。一系列的帮扶下,老人如今摆脱了孤独,生活态度也变得越来越乐观。
  从传统救助向智慧型数字化救助的转变,难免会遇到信息系统繁多、缺乏大数据支撑等痛点问题,由上海电信参与建设的“社区云”,正是为解决痛点,推动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数字化、智慧化而诞生。当数据在平台上集中呈现时,就如一幅勾勒精准的人物画像,在茫茫人海中,锁定那一部分沉默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