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互联网保险快速扩张出圈,产品“花样百出”。熬夜险、隔离险、手机碎屏险、旅游险、宠物险……各种针对特定情境、特定人群的“网红”产品层出不穷。
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统计,2013年到2022年,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企业已经从60家增长到129家,互联网保险的保费规模已经从290亿元增加到478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2.3%。
然而,在互联网保险爆发式生长的同时,相关投诉也居高不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互联网保险”关键词,共有超过2000条相关结果,投诉内容大多集中于“虚假宣传”“自动扣费”“拒绝理赔”等问题。
2019年以来,银保监会通过风险提示、规范性文件、行政处罚等方式持续整治过这类问题,但依然有部分保险公司游走在监管政策的边缘,以促销等方式向消费者提供短期免费保障,在消费者没有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引导消费者升级保障,由免费保险转入付费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银保监会下发的《关于开展保险机构销售人员互联网营销宣传合规性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要求,自4月3日起,各保险机构就互联网营销宣传开展为期3个月的自查整改工作。
对于消费者而言,互联网保险投保门槛相对较低。因此,有律师建议,消费者在购买互联网保险时,需要注意投保前要货比三家,要选择资质信誉良好的保险公司投保,不要贪图便宜。买保险也要相信一分价钱一分货;最后,投保前要仔细阅读保险条款,了解保险责任范围和免责条款内容,投保前明确搞清楚哪些情况赔付,哪些不赔付,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