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蒋凯本科就读的学校只是普通二本,但是他的专业是计算机,从同班同学的毕业去向来看,一半同学考研、考公,一半同学找工作,就业率反倒高于朱萍所在的普通一本文科专业。
今年春招大学生简历同比增长67.1%,平均每81人竞争一个岗位。
然而,条条路都是狭窄的。今年考研人数达到了高考人数的45%,474万人加入考研大军,2010年考研报名人数还只有141万,根据新东方《2024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2022年和2023年的报录比为5.6、5.7,相当于每6人录取1人;考公报名过审259.8万人,平均每70人竞争一个岗位,而范伟文报考的上海公务员岗位竞争比是250:1;教师资格证报名1144.2万人次,10年翻了66倍。
粉饰的数据错位的需求
卢言是上海某民营企业的合伙人,最近他和另一位合伙人收到了同样的求助,“我的侄子,我合伙人的外甥,几乎同一时间让我们帮忙签订一份虚假的三方合同,但我拒绝了。”
最让卢言感到匪夷所思的是,这两位来自不同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已经决定考研。“我们学校的就业率KPI 一直都是90%,但现在临近毕业,我们只完成了20%的进度,难度可想而知。”潘华道出了粉饰数据背后的现实。
在走访企业时,潘华发现了一种矛盾的现象,虽然企业的岗位需求量确实大幅度下降,但是还是有很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年轻人。学生的择业习惯发生了改变,在大学工作十几年,他发现如今学生求稳的心态越来越强,一边找体制内职业,一边找高薪职业,特别重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要的已经不单单是一份工作。“你们是不是只招研究生?是不是最看重实习经历?”从潘华抛出的问题来看,他十分清楚新闻传媒行业的招聘需求,但是面对上了3年网课、拿着单薄简历的大量学生,潘华也十分为难。
对Z世代来说,较为稳固的家庭物质基础给他们创造了更大的就业选择底气,只有57.6%的应届毕业生选择单位就业,选择慢就业(暂无具体打算)的高达18.9%,选择自由职业的也搞到13.2%。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回暖,同比增长4.5%。随着建筑业、旅游业、零售批发业、文化娱乐业、租赁服务等行业景气度回升,24岁以下低学历青年人的就业情况正在恢复。作为未来最重要的新增劳动力,大学生就业却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粉饰的数据,错位的需求,大学生正在卷入一场巨大的求职挑战赛,环境和观念都将被重塑。(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