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见习记者孙永会图unsplash
在近期举办的ChinaJoy相关产业高峰论坛上,可谓无人不谈AI,“AI技术如何赋能文娱产业创作,实现降本增效”,从这个主题就能看出,从业者警惕AI替代人类,但又不得不借助AI来降低创作、制作等环节的成本,提高影视剧生产的效率。
AI渗透影视剧制作
在ChinaJoy W5展馆内,深圳洛克特视效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梁伟开告诉《IT时报》记者,在AI的赋能下,影视行业主创人员的“降本”主要有三个表现。一方面,节约时间成本,AI能在短时间内生成批量的内容,提供灵感和创意方向;另一方面,节省预算,尽管AI工具需要人去“训练”,但较之于培养一名员工所花费的时间和所支付的酬劳,AI成本更低;此外,在内容生产的过程中,AI并不只是生产工具,更像一名“同事”。
画概念图、描述一个简短的场景、设计分镜头……在华策影视,AI所发挥的辅助功能愈发突出。数据是AI能力的核心基础,自2013年起,华策建立了一套大数据综合评估体系,涵盖IP分析、受众调研、市场调研等内容,为影视剧项目的落地提供了支撑。“此外,以剧本创作环节为例,目前华策正在创作适用于辅助剧本撰写的垂类大模型,帮助编剧更好地激发整体的创意和剧本的生成。在拍摄的过程中,推广全LED屏虚拟拍摄,通过3D建模的数字场景以降低长期成本。”华策影视董事会秘书张思拓说。
在一览科技创始人罗江春看来,AI在实际应用和核心创作上具有实用性,可以协助生成创意、情节、脚本以及分镜,以此提升导演和制片人的效能。
AI生成剧本离开机标准尚有距离
“天空下起了小雨,一个女子独自站在街边,她的右后方,还有一条小狗……”如何把这段内容转为分镜头脚本?只需在AI大模型里输入,便会快速得到相应分镜脚本。脚本中,序号、景别、拍摄方法、剪切手法、画面内容等要素与基本要求一致。最为关键的是,大模型“训练”时间仅需要两周。
梁伟开介绍,向AI提诉求时,应进行详细描述,语言会给予人很多想象空间,机器亦如此,它对人类设置的指令也会展开“想象”。这个过程如同一名导演指导演员表演时所用的“视听语言”,表现在机器内便是越详细越好的“文字语言”。
在影视制作过程中,AI所发挥的作用是辅助者。在洛克特,由AI所生成的内容“仅供参考”。未直接使用的考量主要有三点:其一,现成内容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其二,原创思维的重要性;第三,风险的不确定性。“AI只是辅助创作工作,它无法完全替代人工,当我们根据AI所提供的方案选定了方向之后,再让设计师去细化,这为我们节省了很多时间。”梁伟开介绍。
“国内影视市场不缺好导演,但缺好剧本。”一个剧本是否能够放心地交给AI?在喜悦娱乐董事长孙力看来,人物情绪、故事情节和关注的话题是一个好剧本的重要元素,但AI属于内容生成工具,语言体系不仅不完备,很多要素远不及创作者自身了解得多。
张思拓也坦言,AI可以单纯地生成某一剧本,但于创作者而言,更重要的是这个剧本是否达到开机标准,而在这方面,AI仍然任重而道远。
AI不会让电影人“偷懒”
艺术的源头是创意,创意的竞争能够使更多人投入创作中。作为第七艺术,电影取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AI参与剧本创作、概念图设计等环节,正在为编剧、导演、后期“分担”工作,某种意义上,这是否意味着部分人面临失业?在工具的“协助”下,人是否会对其产生依赖,从而变得懒惰?
有业内人士认为,设计师的想法和意识远远高于AI,他们的价值不在于使用某一工具,而是在AI提供的创意基础上创造更优质的内容;也有观点指出,AI只是个辅助工具,不能取代人类。“‘懒惰’是一个相对概念。对某一家公司的运作而言,以往需要花费1个小时完成的事情,现在仅需5分钟乃至10分钟。当效率提高了,人们所要做的事情更多了。技术越不发达,人可能越懒。”梁伟开说,AI并不会让电影人“偷懒”,而是聚焦更多AI无法完成的高阶工作。
喜马拉雅副总裁王冬梅认为,当前阶段,AI不会完全取代人类。在降本增效、提升用户服务方面,利用AI技术打造全新场景,能够给予用户多元服务和沉浸式体验,同时也将为创作者提供更多创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