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10 新闻产业-
10新闻产业
  • ·淡季不淡 “蔚小理”再次“顶峰相见”

淡季不淡 “蔚小理”再次“顶峰相见”

产能“二八现象”或将加速催化汽车品牌博弈

零部件供应环节成为制约整车产能的关键

  


IT时报记者贾天荣图东方IC
  8月8日,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2023年7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其中7月新能源车市场零售64.1万辆,同比增长31.9%。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7月通常为仅次于2月的车市正常月度销量最低点,但今年7月在6月峰值之上环比温和回落,仍为年内销量次高点。”
  在上半年所有车企交付量均未能超过年交付目标50%的大背景下,虽然酷暑中的“翻身仗”来得很快,但对于更多新旧汽车品牌来说,残酷的行业洗牌正在加速席卷而来。
比亚迪创里程碑特斯拉交出年内“最差成绩单”
  放眼七月榜单,以长安、上汽、广汽、吉利等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板块中的表现尤为强势。统治新能源市场的依然是比亚迪,月销售超过26万辆,也是国内唯一一家销量超过20万的乘用车企业。自从全面转型新能源车型以来,比亚迪就开启了“狂飙”模式,一骑绝尘。
  从比亚迪公布的数据来看,王朝系列依然是其销量的中流砥柱,王朝系列7月销售13.28万辆,超过比亚迪整体销量的一半。
  就在8月9日晚,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深圳全球总部宣布,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成为全球首个达成这一里程碑的汽车品牌。
  从“第1辆到第100万辆”用时13年,而从“100万辆到300万辆”用时1年半,从300万辆到如今的500万辆仅过去了不到9个月的时间。回顾比亚迪的发展之路,当天王传福数度哽咽,他说:“今天是比亚迪的高光时刻,也是中国汽车的高光时刻。”
  另一边,尽管在7月初就采取了降价和激励措施,特斯拉仍然交出了今年的“最差成绩单”。
  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特斯拉中国售出了64285辆国产汽车,同比增长128%,但环比下降31.38%,虽然6.4万的交付量可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这也是特斯拉中国今年最低的月销量。
  值得一提的是,每季度初特斯拉中国的重心主要放在海外出口上,而7月交付的6.4万辆车中,出口量超过一半,达3.29万辆。业内人士分析,特斯拉习惯在每个季度末发力,而有望在年内交付的新款Model 3,也成为特斯拉潜在的重要底牌。
“新势力”迎来高光时刻蔚小理再次“顶峰相见”
  7月,多家造车新势力迎来春天,此前渐渐拉开差距的“蔚小理”迎来高光时刻,除此之外,零跑、极氪、哪吒等品牌均未达到1万辆的水平线,而问界、创维、岚图等品牌销量均不足5000辆。
  理想汽车越战越勇,证明了自己的崛起并非“昙花一现”,不仅延续了6月破3万的交付量,更是在7月创下了34134辆的销量新高。
  8月8日,理想汽车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第二季度理想共交付86533辆新车,同比增长201.6%,为去年同期的三倍。同时2023年上半年,理想共交付139117辆新车,这一成绩已超过其2022年全年133246辆的交付量。
  连月来销量猛增带来最直观的影响是营收的增长,二季度理想汽车营业收入高达286.5亿元,同比增长228.1%,创下历史新高。
  近期官宣被大众增资入股的小鹏也迎来“双喜临门”。新车型G6销售火爆,7月贡献了3900辆交付量,助力小鹏汽车今年首次实现月交付破万。G6对于小鹏而言犹如“救命稻草”,如今的火爆程度颇有当年P7上市时的盛况。
  与小鹏汽车一样靠着新车奋起直追的还有蔚来,随着ES6交付破万,蔚来月交付量首次突破2万台,相比六月翻了一番,达到20462台,成为理想之后第二家突破2万台月交付量的新势力车企。
  继全系车型降价后,蔚来将换电权益与车价分离,入门车型ET5价格首次跌破30万元,采用电池租赁方案售价更是低至22.8万元,令不少消费者直呼“真香”。
  双管齐下,让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此前立下的“7月实现2万辆交付”的目标顺利实现。
  在2023年7月,“蔚小理”重返新势力的头部,再次“顶峰相见”。有趣的是,同样在7月,何小鹏、李斌、李想在长春举行的共贺中国汽车工业70周年活动上,时隔三年再次同框合影,从曾经的“忆苦思变”到如今的“冷暖自知”,难免让人唏嘘。
“低端过剩”遇上“高端不足”产能不平衡加速行业洗牌
  《IT时报》记者注意到,虽然销售市场正盛,头部品牌看上去一扫颓势,但产能不平衡的问题却成为不少车企发展的桎梏。
  其中成为小鹏“救命稻草”的G6就被不少消费者吐槽交付过慢。有车主表示,G6 Max版本交付时间甚至长达3个月,这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对于小鹏汽车而言,如何提高产能,抓紧这一波逆风翻盘的机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何小鹏于近日回应:“Max版本交付较慢,主要是由于我们的供应商速腾一 开始并没有准备足够多的激光雷达。现在我们的人已经进驻速腾,双方一起解决产能问题。”
  意气风发的李想也不得不通过微博吐真言:“本季度产能是唯一的瓶颈。且本季度无解。”
  关于产能的限制,理想在二季报披露当晚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做出了具体回应。“目前给出的销量指引已经是三季度产能的极限。”李想提到。在年初制定销售目标时,理想基于形势和团队处于组织变革期的因素考量,将年度目标下调至30万辆,而今年的销量表现相比年初制定的目标有所提升。
  理想汽车总裁马东辉透露,目前限制产能的主要瓶颈在零部件供应环节,零部件的产线还在调试和验证当中,仍然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
  特斯拉在二季度财报中提到,上海超级工厂已成功接近满负荷运行了几个月,预计每周的产量不会有实质性的增长,上海超级工厂的角色仍然是“出口中心”。
  特斯拉方面表示,预计第三季度产量可能会小幅下降,因为夏季生产活动会面临困难,特斯拉全球工厂可能会停工升级,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与头部品牌的产能吃紧相比,《IT时报》记者注意到,从总产能数据来看,我国汽车产业处于严重过剩的阶段。截至2022年底,国内乘用车产能合计4289万辆,产能利用率为54.48%,对比2017年的66.55%,利用率偏低等问题突出。
  在日前举办的2023年中国汽车论坛上,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在中国汽车产业转型趋势下,产能过剩及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凸显。近年来,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前景向好、加之国家政策支持,吸引了众多不同领域的企业和资本纷纷入局,加剧了市场竞争,产能利用呈现两极分化,头部企业产能不足,边缘车企、破产清算及倒闭车企的工厂大量封存闲置,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据第一财经报道,有统计指出,过去3年已关停并转的汽车品牌达75个,未来2到3年保守预计有60%至70%的品牌将面临关停并转。
  当“低端过剩”与“高端不足”的矛盾凸显,此消彼长之间,关于车企的这场“淘汰赛”正加速步入“决战”阶段,残酷厮杀后,谁将穿越硝烟,或许即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