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4 数字上海-
4数字上海
  • ·“点亮”智慧之城

“点亮”智慧之城

引领数字孪生新模式

  编者按
  上海,是一座集科技、经济、教育、人才等全方位发展的智慧之城。如今,这座城市到处都充满着数字化的基因,充分挖掘数据要素潜力,持续丰富应用场景,上海正在探索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的超大城市数字治理路径。
  一座智慧城市需要稳固的数字底座,在上海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也需要一群人在激流中“奋楫”,点燃城市“智慧火把”。
  11月10日~11月12日,2023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实践方案竞赛决赛、2023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领军先锋”评选决赛、2023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工匠”选树活动如期举行,一批优秀的城市数字化转型方案、数字化转型的领军者脱颖而出,为加快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数字化转型实践方案决赛——
智慧方案,赋能城市焕发新活力
IT时报记者潘少颖
  通过一流的数据、算力、算法支持,在城市更新重要场景中创新人工智能应用,在全国率先实现脱胎换骨般的涌现,这是在11月10日由上海电信承办的2023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实践方案竞赛决赛中出现的一幕幕。
  此次比赛设置了数转赛道、BIM赛道、AI赛道等3条赛道,在185个报名方案中,15个项目获入围奖、15个项目获优胜奖、15个项目在决赛现场角逐一二三等奖。最终,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余芳强的《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公共建筑智慧建造与运维系统》、上海电信左艳华的《以云网一体底座能力支撑智慧交通顶规方案实践》、上海电信吴强的《5G+AI实现5G自智节能》和上海玉贲智能徐如钧的《YobiAI工业安全眼》四个方案获得一等奖。
  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桂晓燕表示,通过本次活动,把更多数字领域的工匠和高技能人才选拔出来,推动更多竞赛成果转化,不断创造数字新动能。参赛选手在今后的岗位中,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各自领域因势而新、顺势而为,推动数字化转型赋能城市焕发新活力。
智慧交通,出行聪明又顺畅
  当来到一个新的城市,交通是给我们留下第一印象,也是最直观的感受。在此次入围实践方案决赛的案例中,不少参赛选手围绕智慧交通“做文章”,通过助力智慧交通的建设,让交通出行变得更加美好。
  智慧交通是数字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体验数字生活,感受城市温度的一扇窗。获得一等奖的上海电信临港智能网联云控平台项目,是临港智慧交通行业的标杆项目,通过路面感知设备数据和车载终端数据的融合算法运算,精准管理路上车辆的运营态势。以基础设施专网构建一张低时延、高带宽的智能感知网络,车路协同的融合算法可以实时反馈交通态势和车辆控制,云网一体又可以实现智慧交通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得奖人左艳华告诉《IT时报》记者,这个项目一方面可以提升政府交通治理的精细度,实现交通的弹性一体化智慧调度,也能面向市民提供便捷实时的交通信息服务,包括道路交通异常系统、恶劣天气与路况异常变化等提前预警和实时报警,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异常所造成的损失。
  上海地铁是上海的交通命脉,随着上海数字化转型,不少地铁线路也向数字化进军,贯穿上海东北部与东南部的18号线就是典型代表,《三维数字技术驱动城市轨道交通品质提升》也获得了实践方案决赛二等奖。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数字工程分院副院长孟柯介绍,18号线是上海换乘最密集的地铁线路,全过程应用了三维数字技术,在全生命周期开展BIM技术应用,现在是国内首条最高等级GoA4全自动运行线路,可以实现全自动唤醒、出库、停站、发车、折返等功能。“在工程建设期,就采用三维数字化设计,比如借助数字化三维客流仿真,优化设计方案;借助三维数字化模拟,助力各方面预判风险,辅助制定应急方案。此外,集成了‘BIM+IoT’的车站运维平台,打造标准化运维业务流程和运维数据库,提升车站智慧化运维管理水平。”孟柯说,数字化的新技术路线,把算量综合误差从3%降低到1%。
  临港,是数字化转型的热土,不少案例将目光聚焦于临港。获得三等奖的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ITS研发中心主任王杉的《临港新片区集卡全域预约制管理系统》就是其中之一。临港新片区作为全球第一大深水港,据不完全统计,日均集卡约1.27万辆,驻停12小时以上的约4357辆,2021年集卡车辆交通事故占比13%,远高于全市2.8%的平均水平,其集卡车辆的道路交通管理挑战巨大。王杉告诉《IT时报》记者,这是国内首个集卡预约制管理系统,基于卡口数据及5.8万余辆集卡的GPS数据,对新片区集卡车辆的出行驻停实现了动静态全出行链监管服务。
于无声处,用智慧绽放生命力
  如果说交通出行正在这些数字化建设引领者的手中越来越智慧,那么在那一条条工业流水线上,那一个个摆满机柜的机房中,那一座座用钢筋水泥构成的建筑中,因为有了智慧,才让这些行业充满了生命力。
  不久前,在韩国发生了一起机器人伤人事件,一名男子被正在执行操作的机械臂挤压致死,原因是机械臂认为他是一箱甜椒。伴随着工厂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逐渐提升,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工作的区域也越来越多。虽然摄像头已遍及工厂各个角落,但其监控仅能在事故后溯源,并不能预防和预警事故发生。如何保障生产过程中的人员人身安全,如何做到安全生产与高效生产的协同,是不少工厂的痛点所在。一等奖获得者、来自上海玉贲智能的徐如钧告诉《IT时报》记者,其独立自主研发的YobiAI工业安全眼通过信通院泰尔认证,是国内首套边缘视觉控制器,采用了高性能AI芯片,能够同时连接多个摄像头进行监控和AI分析,对多个危险作业区域进行安全监管,单个摄像头就能监控50平方米危险作业区域。“一旦有人违规进入危险作业区,YobiAI工业安全眼能在100ms内完成危险行为识别、现场报警并控制作业设备停机,适合于大型工厂、仓库、物流中心等。”徐如钧说。
  上海是一座建筑鳞次栉比的城市,这些建筑能否“聪明”起来?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刘建就在做这件事,他要用数字孪生技术筑牢智慧城市底座。在刘建看来,现在的城市信息模型重复建设,没有真正做到统一共享,数字孪生城市的核心在于构建统一的数字底座,但多源数据的融合处理存在一定困难。刘建带领团队研发了上海金鼎CIM数字化管理平台,并提出了CIMAI理念,在刘建看来,CAMAI聪明城市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自下而上是场景建设,自上而下则是顶层设计。“CAMAI的总体框架包括用户入口、应用场景、软件中台、模型底座和硬件设施等,在经济、治理、生活等各个方面建立高效智能场景。”刘建解释。
  近年来,随着以大模型、智能计算为主的智能信息化高速发展,机房规模不断扩大,但有效运维也成为各运营主体的痛点。不过现在,可以让机器人来运维机房。获得三等奖的上海控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黄志华介绍,其打造的机房智能运维机器人采用机器视觉、多模态人机交互、大模型等,支持设备巡检、辅助运维、故障处理、随工监察等模式,“机器人是建设智慧机房的核心,内部配置了智能工具箱、柔性机械臂等,可以实现机房全天候、全自主智能巡检和监控,并通过人机协作系统、知识库模型,达到智慧机房智能化管理水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