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2023年11月,联盟“朋友圈”扩容,12家新成员加入,同时,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人民网发起成立中国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安全治理专委会,为的是推动大模型数据安全治理与隐私保护。
早在人工智能发展初期,上海已经在数据共享上开了许多先河。此次,上海市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十一条措施也提到,共建共享语料数据资源,包括组建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建立语料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框架、依托上海数据交易所建立语料数据交易板块等。
AI工程师薪酬跃居首位上海吸引大模型人才落户
AI Agent是大语言模型落地的最热应用场景之一,澜码科技是研发AI Agent等大模型应用的公司。“我们直接调用大模型,算力成本由大模型公司承担,类比云计算公司,我们调用云服务,按需付费,所以难点是如何挑选不同能力、不同价格的大模型。”澜码科技CEO周健解释,算力对大模型下游企业来说,还不是最难的挑战。
周健的最大挑战是人,AI产品经理、AI 需求分析师都十分稀缺。
咨询公司麦肯锡一份关于人工智能的报告显示,预计2030年中国对AI专业人员的需求将增至2022年的6倍,人才缺口将达到400万人。抢人大战让人工智能工程师的薪酬水涨船高,智联招聘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工程师的平均招聘月薪跃居职业榜首位,高达22788元。
早在2018年,上海就已开始筑巢引凤,如今则进一步落实吸引大模型人才的政策。上海市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十一条措施也提到,优先推荐大模型创新重点人才纳入国家和本市相关高层次人才计划,重点支持大模型相关紧缺技能人才落户等。
“上海的数字化建设水平、数字化人才储备,都是上海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先天优势。”这是吸引周健留在上海创业的重要原因。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曾介绍,从2018年至2022年,五年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从1340亿元提升至3056亿元,产业人才从10万提升到23万。
人工智能走到2.0时代,这句话在上海AI圈,已然具体可感知。金山办公WPS AI背后的大模型创业公司MiniMax,其联合创始人是前商汤科技副总裁、通用智能技术负责人闫俊杰。主攻AI Agent的澜码科技,其创始人兼CEO周健是依图10号员工。
在一波接一波的人工智能浪潮中,能留住人才,才是筑造高地的根本。
大模型企业到底最缺什么?多家上海大模型上下游企业告诉《IT时报》记者,当前最紧急的是缺算力,中期要解决的是缺人才,未来最重要的难题是缺数据。
上海,因为错过了互联网浪潮下诞生的BAT,多少年来被质疑不适合创业。但它用近10年的时间证明,上海适合创新。2015年,上海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创新上寻觅新疆域。
人工智能是上海走向科技创新中心的三驾马车之一,2022年,上海出台人工智能领域首部省级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正式提出把上海市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高地。不仅为我国人工智能治理贡献了“上海方案”,也为上海接住大模型浪潮铺了路。
如今,上海市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十一条措施出台,政府在算力、人才、数据等方面全维度着力,可见魔都上海向“模”都的转型坚定而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