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春节来得略晚些,这让《IT时报》每年春节前的收官之作——科技互联网十大趋势预测,有了些许确定性。
尽管刚过了第一个月,不少“重头戏”已经开场:马斯克晒出了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擎天柱)行走的视频;苹果Vision Pro的正式发售,让“元宇宙”再次回到人们事业;美国政府对中国大模型厂商使用云端算力训练的限制再度提升,算力之争将持续全年;AI PC&AI phone走红CES,智能终端将迎来一次新的定位跃迁;“出海”成为行业共同关键词,新能源车打响头炮,闻名于世的不再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而是“Chinese Brand”(中国品牌)……
2023年,疫情的影响带着惯性,让很多人感受到“寒意”,然而,于第四季度开始,复苏的萌芽开始出现,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力,也将加速驱散寒意。
今年是龙年,司水布雨是古人对龙的期盼,展望2024,希望中国经济在“东风化雨”中延续复苏,全球此轮“复苏—>繁荣—>滞胀—>衰退”周期结束,科技互联网产业发展迎来新利好。
飞龙在天
AI重塑一切:“沉浸式”大模型时代开启
原意像龙一样自如地游走在天空之中,具有超群的能力和至高的地位。形容事业蒸蒸日上,具有广阔的前景,无限的潜力。龙年新解AI无疑是2023年科技圈的顶流,大模型就像飞龙一般游走在海内外。龙年,互联网大厂仍将投身于大模型,千行百业仍将用大模型重塑产业,不仅科技圈无法绕开 AI,普通老百姓也不得不正视AI。AI从改造你的PC、手机开始,重塑一切,大模型将“沉浸式”进入工作与生活。然而,焦虑步步逼近:“我会被AI淘汰吗?”
去年,我们曾用“见兔放鹰”预测AI在2023年的发展趋势,AI进入先有场景(兔)再放技术(鹰)的“精准打击年”,AI绘画、对话式AI等应用将以惊人的速度走入寻常百姓家,AI大厂着手生成式AI(AIGC)的“军备竞赛”,开启规模化、大众化的新十年。
如今回望,兔年的确如预测一般,成为AIGC真正元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引爆一个个行业。那么,在接下来的龙年,AIGC将迎来真正爆发,冲击城市和职场,改造手机和生产力工具。
先看AI世界领军团队的动向。《Nature》杂志预测,OpenAI将在2024年发布ChatGPT下一代模型GPT-5,而它的主要竞争对手Google也将在2024年发布AlphaFold新版本,为药物设计和发现开辟新的可能性。
GPT-5被认为是一个危险的存在,它可能会拥有长期记忆,从而演变成自我意识,这对监管来说,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技术层面来看,GPT-5的一大技术突破是多模态,支持视频和音频等媒体形式的输入和输出。而国内通用大模型参与者仍旧处在追赶GPT-4的路上,科大讯飞预计在2024年上半年全面赶超GPT-4,商汤近日宣布其语言大模型SenseChat V4的综合评测成绩比肩GPT-4。
我们应该看到差距,国内在小样本快速训练、多模态深度学习训练、超复杂深度理解等方面有所欠缺,还没能达到GPT-4最好水平。
国内大模型产业到底差在哪里?当前最紧急的是缺算力,中期要解决的是缺人才,未来最大的挑战是缺数据。
一线城市已经开始解题。2023年底,上海大规模发放“算力券”,给予算力提供方和使用者补贴,要建设一张自主可控的算力网络,来解决算力短缺这一燃眉之急。同时,上海将重点支持大模型相关紧缺技能人才落户写进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十一条措施”。
新的一年,更多中型城市、更多传统产业会卷入大模型浪潮中,谁能尽快解答算力、数据、人才这三道难题,谁就能更快地站上人工智能的高地。从城市到国家,大模型将成为技术竞合的焦点。
解题的基本思路不变,先要对高端人才形成虹吸效应,大模型“抢人大战”一触即发。
麦肯锡预计,2030年中国对AI专业人员的需求将增至2022年的6倍,人才缺口将达400万人。而据智联招聘2023年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工程师的平均招聘月薪跃居职业榜首位,高达22788元。
高端AI人才短缺的另一面,是AIGC将替代越来越多的高学历白领,麦肯锡的预测是2030年到2060年间,一半职业将被AI取代。但这必然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AI每年将为全球经济带来2.6~4.4万亿美元的增长,相当于每年贡献一个英国的GDP。
从2024年开始,普通人的AI焦虑必然会加重,因为大模型将从对话式AI演变为多模态的生产力工具,AI将重塑手机、PC等硬件生态,将手机里的App改造一遍,特别是办公这个方向,AI帮忙做PPT、处理数据都将不在话下,会让绝大部分白领感受到巨大的危机。
如何应对?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曾说过:“把AI视为一种武器,这件武器,你能用,别人也能用,我们的对手不是武器本身,而是其他拿着武器的人。”与其受飞龙在天的威慑,不如从使用AIGC工具开始,逐渐成为控制AI的人。
(孙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