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11 时报独家-
11时报独家
  • ·网红咖啡馆开进大竹海
  • ·无标题
  • ·穿越千年 古城的“新生活”与“夜生活”

穿越千年 古城的“新生活”与“夜生活”

  

记者:毛宇家乡:安徽省池州市故乡印象:我的故乡池州,自唐武德四年设州置府以来,已有1384年的历史,是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笔下的诗酒杏花村,是这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二》赐名的平天湖,在这里;九华山更是佛教圣地,寺庙众多,香火鼎盛,被誉为“东南第一山”。厚重的人文历史、庄严的佛教文化、独特的自然风光,让池州被世人所熟知。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池州并未忘记初心。
  如今,新能源汽车穿梭于大街小巷,便捷支付和共享单车已成为市民生活的日常;夜摊经济的火热为小城注入更多活力。池州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互联网经济的热爱与追求,让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
小城新貌:新能源汽车的崛起
  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在上海是随处可见,但对于我的家乡,一座文化滋养、脚步轻缓的六线城市来说还不是普及之物。这次返乡,我惊喜地发现,这座昔日以燃油车为主的小城,如今也到处能看见新能源汽车的身影。
  新年伊始,街道两旁,红灯笼高挂,年味浓郁,而穿梭其中的新能源车辆,比亚迪、特斯拉等大热车型不时从眼前驶过,甚至偶尔能见到极氪001、宝马i3等品牌。
  大年初二,我体验了朋友的新能源座驾——比亚迪宋PLUS。她告诉我,在池州市内,比亚迪是最常见的新能源汽车,并且不少小区停车位大,安装充电桩很是方便。第三方充电站的建设则是锦上添花,可以解决出行期间的燃眉之急。
  查询高德地图发现,在池州市境内(含乡县),约有38个充电站,充电价格相对合理,例如夜间20时,一度电的价格在1.5元左右,这与上海等一线城市相差无几。但小城市民对增设第三方充电站、优化现有充电设施仍怀有更大期待。
  新能源汽车的入驻是池州市民对环保、节能理念的认可,也展现了小城在新能源领域的积极进步。随着新能源车辆的普及,池州市的交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村新气象:新能源汽车返乡成亮点
  大年初五迎财神,贵池区乌沙镇也迎来了这样一场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与。我也跟随家人一同迎接财神爷的到来,意外发现池州乡镇在新能源汽车普及与科技应用方面的崭新面貌。
  在乌沙镇的道路两侧,停满了来自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归乡车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除了两三辆当地车牌,沪牌比亚迪、浙牌荣威、苏牌欧拉等外地归乡新能源汽车成了父老乡亲茶余饭后的话题。自驾回乡的车主们享受了新能源车带来的便捷与环保,也无形中推动了乌沙镇的绿色出行。
  搜索发现,乌沙镇镇政府内设有一个充电站,四个充电位足以满足小镇新能源车主的出行需求。这一建设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便利,也反映出当地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视和支持。
  新能源汽车之外,在乌沙镇的店铺中,现代科技的应用同样令人瞩目。家家户户都支持支付宝和微信扫码支付,当地一家大型购物中心已经引入刷脸支付技术。便捷支付不仅提高交易效率,也展现了小镇在科技应用方面的进步和创新。
夜摊经济的繁荣
  大年初一的夜晚,池州市中心的秀山门广场灯火辉煌,人声鼎沸。这里成为夜摊经济的热土,聚集了30多家大、小摊点,为市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我与家人散步至此,不禁感叹池州夜摊经济的向上发展。在这里,每家摊点几乎都座无虚席,烧烤、炸串、茶饮、火锅等各式美食应有尽有,满足了市民们的味蕾享受。一名本地烧烤摊主兴奋地表示,这是他第二年在此设摊,虽然过年期间竞争激烈,但生意依旧红火,仅营业一小时,流水已近500元,预计当晚营收至少破千元。
  与此同时,茶饮摊主也紧跟市场潮流。一位摊主告诉我,她在抖音上看到,近期东北的冰糖烤梨成为年轻人新宠,于是紧跟趋势,也“自制”推出冰糖烤梨及相关饮品,希望吸引更多归乡的年轻消费者。这种积极的市场态度和灵活的经营方式,无形中激发了夜摊市场的良性竞争。
  大年初五的晚上,我又一次来到这里,发现市民的消费热情并未因假期即将结束而有所减退,依旧是人头攒动。据多位摊主反映,春节期间他们的营业额都有显著增长,这得益于市民们高涨的消费热情,也与他们紧跟市场趋势、不断创新经营策略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