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5 新闻产业-
5新闻产业
  • ·变相放弃POP模式速卖通“半托管”全面提速

变相放弃POP模式速卖通“半托管”全面提速

中小卖家观望不成 热销商品全被“强制预约”

  

IT时报记者毛宇图东方IC
  2023年,以Temu、速卖通、SHEIN、TikTok为代表的跨境电商出海“四小龙”在全球市场一路攻城略地,靠着“全托管模式”“绝对低价”“90天免费退货一次”“30天保价”等招数,在欧美市场一举成为最受关注的电商App。
  2024年伊始,“四小龙”继续放大招,旨在给商家更多物流和定价自由权的“半托管”模式上线。今年1月,经过半年试水之后,速卖通正式开放“半托管”。紧随其后,Temu将于3月15日推出“半托管”模式。
  然而,《IT时报》记者采访多名跨境卖家之后发现,速卖通和Temu“半托管模式”并不相同,出发点和最终效果可能均有较大偏差,且跨境电商平台在发货、退货环节的严格处罚政策,也让中国工厂和商家对此颇有怨言。
  3月6日,速卖通“半托管”模式进一步升级,强制性将店铺内重量在2kg以下的所有商品及2kg以上的热销产品直接纳入“半托管”模式,这意味着速卖通正以雷霆之势推进新模式普及,变相放弃POP模式。但这种“强制手段”令诸多卖家感到不适,并决定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
  无论如何,2024年,平台在海外市场启动“半托管”模式势在必行。风口之上,另一股飓风可能来自政策,享受关税豁免的小额包裹在2024年遭遇“精准狙击”的风险正在加大,而商家的权益保障与商业模式的优化也成为未来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速卖通“半托管”:有喜有忧
  “半托管”这个概念缘起于速卖通。速卖通的主要经营方式分为POP(商家自运营)和全托管两种,在POP模式下,运营、定价、物流、营销都由商家自主经营。“半托管”意味着,POP商家可以将物流交托给平台,自己只负责商品定价和运营。据《IT时报》记者了解,2023年下半年开始,速卖通积极引导部分POP商家转向“半托管”模式。
  “现在仍未到合适的时候。”赵启(化名)在速卖通上耕耘多年,多家店铺开设于2017年,运营模式为POP。
  去年下半年开始,赵启明显发现速卖通POP店铺流量在跌落,“我们自己分析认为,内部原因是速卖通将一部分流量倾斜给全托管和自营店铺,外部是因为Temu上线抢走了部分市场。”
  赵启所言的流量倾斜意指速卖通推出的“Choice计划”,速卖通自营、全托管、“半托管”商品均可以加入“Choice计划”,添加“Choice”标注,为此,产品将会获得更高的优先展示权。《IT时报》记者在速卖通官方网站上看到,首页下方展示的商品均带有“Choice”标签,而速卖通自营店铺Digitaling Store的产品流量也不低,从其店铺前5页共计150件单品来看,每件单品销量均超10万件。
  为了提升店铺销量,赵启选择20款商品加入全托管模式,然而店铺流量并无太大起色,于是去年年底,他下架了“全托管”商品链接,并在今年1月选择多款商品加入“半托管”,然而情况似乎更糟,这些商品并没有带来销售额红利。
  赵启将“半托管”收入低的原因归咎于没有花钱购买流量。然而,花钱买流也未必有效,一位朋友告诉他,买了半个月推广,仅带来3单收入,“流量和盈利甚至不如现在的POP店铺。”赵启认为,随着加入“半托管”的商家逐渐增多,流量的蛋糕似乎并不够瓜分,除了买推广,商家需要不断“降价”才能得到搜索栏前端的展示机会,利润必然随之降低。速卖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Choice订单已经占到速卖通订单量的一半。
  但也有卖家吃到了“半托管”的红利。网友“跨境狗仔”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公司在春节期间内卷收获了“半托管”稳定流量的经验,他直言:“‘半托管’利润接近之前POP模式下利润。”
  “越来越卷”的平台竞争、起伏不定的流量,让赵启选择了观望,“从运营模式的不断转变,可以看出平台渴望变革和扩张的野心,但具体到每个商家,由于商品和经营模式的不同,结果还是不确定性居多。”
突如其来的强制预约
  然而,3月6日,速卖通突如其来的强制“半托管”,让赵启所在的跨境商家群“炸”了。
  赵启登录后台时惊讶地发现,其店内多款热销产品已由系统自动预约加入了“半托管”。尽管在速卖通官方发布的通知中特别强调,“对于3月12日前创建的交易订单,JIT订单发货超时免处罚;对于自动升级的商品,件重尺差异免处罚。”
  但大家依然对此强制之举表示愤慨,“这意味着只有2kg以上的非热销商品,才能走POP模式,POP被变相放弃了。”
  除了对“半托管”销量不确定性的担忧,大家不愿意被强制“半托管”的主要原因还是成本增加了。
  一位商家告诉《IT时报》记者,POP模式下,一件商品的成本大致包含产品批发价格、国内运费、国际运费、挂号费、平台手续费,而且这些跨境商品大多是小件,享受小件免关税优惠。通常情况下,一个用户不管买几件,一起寄出时只需一份挂号费。但如果进入“半托管”模式,挂号费按货品数量算,一个客户买10单要交10个挂号费,对于本小利微的小商品而言,是个不小的成本增幅。
  此外,平台对不同模式的发货时效要求也不同。速卖通的全托管和“半托管”前期都是JIT模式(即时发货服务,商家在产生实际订单后,通过菜鸟揽收或者自寄到仓库),要求24小时之内必须发出,而POP模式的发货要求是48小时,“根据JIT发货规则,除春节假期以外的几乎全年无休,还需要自行承担宣发工作,如果热销商品都进入‘半托管’模式,就算利润有可能增加,但真的会更辛苦。”一位个体商家告诉《IT时报》记者,之前部分商品进入全托管已经令自己放弃了几乎所有的周末和节假日。
  更可能踩的坑是“罚款”。“发货、退货、商品质量等各个环节均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罚款。”从事跨境电商6年之久的商家阿南告诉《IT时报》记者,JIT模式下24小时内如有延迟发货的情况,速卖通将处于2-3倍的罚款。
  Temu也有超时罚款,而且是5倍,但商家可以选择VMI(备货模式,即发一定量库存去平台仓库备货)。阿南说,VMI模式如有延迟发货,责任不在商家,不会产生罚款产生,“可速卖通没有VMI模式。”
  据《IT时报》记者了解,有的商家热销商品全部被自动预约了“半托管”模式,对此不满的商家已决定向速卖通管辖所在地杭州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发起投诉。
Temu或将更利好海外大商家
  对于Temu即将上线的“半托管”,一些商家也持谨慎态度。
  速卖通的“半托管”模式,其目的是希望推动以前的POP商家更加依赖平台,并解决这些商家的物流痛点,如同从淘宝走向京东,而Temu则正好相反,是希望让一部分有海外履约能力的大商家可以自负物流成本,从而降低以前“全托管”模式的巨额费用,类似从京东走向淘宝。
  两者“半托管”的最大不同在于,速卖通的海外本土物流由平台提供,而Temu则将“本对本”物流脱手给商家,但定价权依然在Temu手里。
  阿南对此表示担忧,“Temu的‘半托管’定价权不在自己手中,利润很可能不如之前,未来或许我们会沦为打包、发货的工具人。”
  国联证券研报显示,Temu的“半托管”模式可能更偏向于拓展海外仓有备货、有海外现货、能履约的卖家,将平台经营的商品从中小件扩充到大件品类。
  东吴证券研报显示,Temu推出“半托管”模式后,具备海外履约能力的国内跨境电商卖家和海外仓服务提供商,可通过入驻Temu平台进一步扩张,而海外仓平台有望借助Temu的“半托管”模式扩展需求。
  也有业内人士持同样观点,他认为,“半托管”模式意在协助品牌或者大型工厂销售海外库存,从而达到品牌入驻Temu的效果。但低价策略刚刚尝到“甜头”,此时将定价权归还商家,恐得不偿失,因此Temu仍牢牢把握定价权,其实对中小商家而言,“全托管”依然是当前最适合的模式。
2024“双卷”:低价+品控
  面对各大平台的经营模式调整,商家们仍在适应变化,寻求新模式下的最佳运营策略和盈利空间,或切换赛道以寻求生存。但对于平台而言,改变现有物流策略,加速“半托管”模式和本土化布局,或许也是不得不为之,甚至低价也有可能不再是唯一竞争武器。
  首先可能影响价格的是关税。
  随着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在全球消费市场中逐渐打开了声量,今年以来,墨西哥、巴西、美国先后对跨境小额包裹免税政策提出修改意见。此前,不同国家均有类似政策,对低于某个数值的小额货值包裹免征关税,随着“四小龙”跨境包裹剧增,这被担忧为可能影响目的地国的关税收入。
  这也是分析人士认为Temu试水“半托管”模式的原因之一,试图让商家更多在海外国家本土建立仓储,并逐渐加大通过清关进入海外市场的商品数量,类似亚马逊现在的模式。但这样一来,势必无法保持对于亚马逊的绝对价格优势。
  在美国学习工作十余年的小韩发现了端倪。她以美国市场畅销的水龙头为例,此前,Temu售价为1美元/根,而亚马逊则打包10-15根售价9.9美元/包。 下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