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2 特别报道-
2特别报道
  • ·从实体窗口到指尖政务

从实体窗口到指尖政务

一个城市全民App的“成长”

2004年7月22日《IT时报》

  

20年前 足不出户收到水电煤账单20年后 一“码”搞定3000件事
IT时报记者潘少颖沈毅斌
  如果说,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是一个系统的生命体,那么这20年来,推动这个生命体不断加速循环的无疑是信息化进程。融入上海这座数字之都骨子里的信息化基因,就像血液一般,流淌在上海的每一个角落,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智慧。
  二十年前的上海,已然是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充满魅力与活力,经济脉搏强健有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然而,政务办理却似乎“弹奏”出与这个大都市并不和谐的音符。
  一些市政相关服务,市民往往要到相关部门现场办理,不仅排队要几个小时,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办事流程不透明、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等因素,也让市民在办理政务时常感迷茫和无奈,甚至办一项业务要来回跑几趟。
  21世纪初,上海开始沐浴信息化浪潮的洗礼。
  “市民每月可收到自己的个人信用提示、公用事业账单、‘四金’缴付记录、信用卡对账单等重要信息……”2004年7月20日,上海市民信箱的开通试运行,成为上海市民踏上信息化高速公路的起点,政务服务体系也由此跨入了一个全新时代。2004年7月22日的《IT时报》上,《上海开通市民信箱个人信息随身携带》写道,市民信箱就像一个随身的“虚拟门牌号码”,无论如何搬迁,或是否出差外地,时间一到,所订的信息都将乖乖地到达市民的“私人集散地”。
  此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市民信箱升级为随申办。从最初的纸质申请、排队等待,到3000多项政务在线办理,一部手机,不仅走遍上海,甚至可以办理几乎涵盖一位公民全生命周期的政务。
  一个全民政务App,让城市运作更加高效便捷,也让市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从不理解到“哇”
  收发邮件、获取政府公开信息、收到“个性化”信息……对于上海市民来说,10M的市民信箱是一个便捷、权威、安全、诚信的信息服务平台,市民信箱也是一个实名制电子邮件服务系统,就像一把通过网络办理各类业务的“钥匙”,也是当年上海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实事项目”之一。
  “一开始市民对为何要注册市民信箱并不理解,那时候大多数人都有了自己的电子邮箱,但当大家在市民信箱里收到订阅的个人信息时,都‘哇’了。”回忆起市民信箱开通之初的场景,上海市民信箱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健感慨万分,“市民信箱的初心正是方便市民。”
  对于当时的上海市民来说,信息化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但互联网生活的兴起以及上海市民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市民信箱的发展。随着信箱的正式启用,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登上信息化列车。据当时媒体报道,市民信箱试运行一个月之后,申请用户超过8万人。
  吴健自己也是市民信箱的“受益者”,“之前,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去政府办事窗口打印公积金账单等,有时要排队,有时也会忘记。开通市民信箱之后,完全不用跑线下,每个月都会按时收到社保缴纳、医保余额、水电煤等账单信息。”
  让上海市民实现个人信息随身携带的市民信箱为何能火起来?
  “综合性服务平台”是一大创新点,之前上海市民办理政务的模式是在线下找到对应的部门办理,市民信箱就像一个综合窗口,可以同时提供多方面服务。“市民只需要提出办事需求,至于这个需求该落到哪个部门,不需要市民去判断。”吴健说。
  此外,市民信箱是全国首个政府指导社会化运作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也是一个实名制电子邮件服务系统,为上海实名体系打下了基础,实名体系是政府数字化转型所依托的根本,确保了政务服务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便捷性。
  20年过去了,市民信箱的生命力还在延续,虽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降低了市民信箱的使用频率和价值,但依然有老用户保持着从市民信箱获取信息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