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无二的
“黄金时代”
二十载打怪升级从“山寨”到“山峰”
IT时报记者王昕贾天荣图东方IC
从2004年到2024年,是国产手机的黄金时代。
20年间,中国手机从初露锋芒到笑傲江湖,从“山寨”走向“山峰”,从跟随者变身王者。
20年间,手机一直都是中国市场最炙手可热的数字消费品,庞大的市场、热情的消费者、独步全球的生产制造产业链、强大的通信运营商一起营造出手机产业发展的全球最佳氛围。
20年间,《IT时报》有幸见证了我国手机产业的风光和跌宕,现在,中国业界已经能够几乎完全独立完成一款顶级手机的设计、制造和全产业链配套供给,中国的手机品牌已经站上全球产业之巅。
《IT时报》写下的,是一部国产手机的打怪升级史。
草根薄发
对国产手机来说,2004年是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产手机是“野蛮”的。国产手机厂商扮演着“野蛮人”的角色,站在欣欣向荣的手机市场门外觊觎着里面的商机,同时他们野蛮生长着,出货量飙升,从零起步闯入世界前列。时至今日,手机行业老兵们忆起当年,依然会感叹:那个年代虽然草根,但骁勇;虽然鱼龙混杂,但生机勃勃;虽然“山寨”横行,但百花齐放。
波导们的“刹那辉煌”
2004年,有着“智能手机元年”的响亮名头。这一年,诺基亚发布了7610机型,标志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而摩托罗拉的新机“刀锋战士”V3也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翻盖机型之一。
当年,国产手机品牌中的大厂是波导、TCL移动、联想、夏新、迪比特等,其中“新王”波导在2003年登上顶峰,在诺基亚、摩托罗拉一统江湖的时代,抢下14%的国内市场份额,一举冲入全球销量前十排行榜。
但也就在这个当口,国产手机势力缓缓开启第一次洗牌,波导、TCL移动等国产手机初代势力盛极而衰,迅速陨落,而中兴、金立、华为、酷派等品牌则脱颖而出。2004年,持续多年的“手机审批制”被“手机核准制”取而代之,政策的春风传递给了国产手机厂商明确的信号。
钱亮(化名)在手机和通信圈已经摸爬滚打了24年,在他的记忆中,早期我国手机市场几乎是国际品牌的天下,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等品牌占据主导,手机价格昂贵,且功能单一,主要作为通话和短信工具。
“那真是一个草莽时代,国产手机厂商对质量、品牌等方面的关注度仍不够高,常常靠押宝市场风向打造出一款款红得快、消亡得也快的爆品。”曲钰(化名)曾任职某国内头部手机设计公司副总裁,虽然如今自己已经不在手机行业,但对于那段日子却再熟悉不过。
曲钰回忆,其实第一个对欧美厂商形成较大威胁的,是来自上游的芯片厂商。2005年,手机芯片厂商联发科逐渐崛起,“当时,联发科打压了德州仪器TI、ADI、英飞凌等传统手机芯片和元器件厂商,并逐渐在后来的若干年中逐渐形成与高通争雄的格局。”上游芯片厂商的座次重排,给了手机厂商们新的机遇,虽然手机品牌的洗牌时刻还未到来,但种子已经埋下。
成败皆“山寨”
提起2004年的国产手机江湖,不得不提的还有中兴通讯。资深手机研发工程师小波说:“很多人不知道,其实中国手机研发工程师的‘黄埔军校’是中兴通讯,中兴通讯为国产手机行业开枝散叶,输出了许多人才。”
凭借2003年小灵通在国内的异军突起,以及对CDMA市场机遇的准确把握,2G时代的中兴手机崭露头角,无论在技术、产品和市场等方面都展现出很强的掌控力。2004年,中兴手机拿下国内CDMA终端销冠宝座。
尽管国产手机跃跃欲试,但以诺基亚为首的老牌手机势力依然是国内市场的绝对领导者。2008年,诺基亚继续“孤独求败”,大胆收购塞班,试图进一步巩固自己在智能手机领域的领先位置。
而当时的不少国产手机品牌存在重营销、轻研发,重广告、轻品控的风气,在仍未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显得有些浮躁。小波坦言,那时候国产手机往往采用快速跟随策略,市场上什么机型火,就做什么,甚至“抄”什么。
钱亮也表示,当时手机厂家要吸引人,只能依靠设计上的创新,比如TCL推出的镶嵌锆石的翻盖手机,成为吸引消费者的亮点。这一时期手机制造门槛较低,只需简单购买模具和外壳即可组装。到了2009年以后,山寨机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技术停滞不前加之部分手机主板设计流向市场,被用于贴牌生产,进一步促进了山寨机的泛滥。
钱亮说,天语手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清晰记得,自己经手销售的某季度1万台天语手机中竟有25%是坏的。这样的厂商缺乏严格的质量管理和品牌维护体系,仅仅依靠低成本模式生存,对正规手机市场造成冲击。
缺乏创新成为当时社会舆论、媒体以及《IT时报》关注的焦点。根据《IT时报》记者的调查,当时不少国产手机厂商对于抄袭、模仿、高仿等名词并不回避,甚至只要市场热销的机型就点名“模仿”,在手机设计上的投入低到极致,一款模仿机型的设计成本甚至低至1.5万元,消费者在市场上只要花五六百元就能购进一款高仿“诺基亚”……
2008年6月,央视记者暗访山寨机主要渠道集散地之一的华强北市场,并做《揭秘山寨机》报道,作为国产手机最大的生产、制造和销售地之一,深圳市相关监管部门由此也展开了一轮严查行动,“山寨机”作为当时国产手机的顽疾被推至风口浪尖。
社会和产业舆论对于山寨机的评判也是众说纷纭。这从《IT时报》对业界权威专家们的采访中就可以窥得一斑。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认为,山寨机并不是毒瘤,反而恰恰是我国手机产业的一大创新,通过生产模式创新,大大加快新手机的供给速度,满足消费的多样化需求;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舒华英提出,对于山寨机厂商最好的办法不是“堵”,而是“疏”,是“招安”,从而提升国产手机整体的生产经营水平,加速产业资源的良性整合;时任工信部泰尔实验室主任何桂立则认为,山寨机破坏了行业和消费环境,犹如过度放牧,最终导致整个生态圈被破坏。
时至今日,回头再看,所谓山寨机时代,已经成为国产手机发展历史上一段精彩的草莽时代。不完美,但激情四射。
和苹果、三星掰一掰手腕
在市场搏杀中脱颖而出,站稳了脚跟后的国产手机厂商,不约而同将目标瞄准了下一个目标:世界第一。
但这是一个何其艰难的过程,可谓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然而正是在不断地挑战和攀登过程中,蓦然回首,国产手机厂商俨然已成长为笑傲江湖的一代大侠。即便未必完全打败苹果、三星这样的“武林至尊”,但也早已凭借独门绝学,成为全球手机江湖无法忽视的头部玩家。
运营商引领市场风骚
在2009、2010年间,智能化、3G乃至移动互联网还在孕育,这些因素最终将决定时代的更替,但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完全意识到。
在国产手机发展进入快车道之前,中国通信产业的一次大变局,推动了国产手机品牌的洗牌和优胜劣汰。
2009年1月,工信部为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发布3G牌照,中国从此进入3G时代,重装上阵的三大运营商齐齐发力3G市场。为了向消费者推广最新通信技术,三大运营商纷纷推出合约机,用定制补贴、话费换手机等活动吸引消费者,并逐渐成为手机市场呼风唤雨的新力量。
钱亮是在2005年正式创业进入手机零售领域的。他首先进军的是小灵通业务,传奇、英华等一些当年大火的小灵通品牌他至今仍如数家珍。2008年,中国电信收购CD⁃MA网络的契机成为他业务转型的节点,钱亮迅速将重心转向手机零售。随着业务的发展,从最初的营业厅经营到开设手机卖场,“天翼手机连锁”“CDMA大卖场”,钱亮的商业触角不断延伸至各个商圈,甚至乡镇。钱亮分到了电信运营商带来的一杯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运营商的入局,误打误撞地宣告了山寨机时代的落幕。”曲钰认为,运营商通过大量补贴改变并压缩原有手机市场的模式,通过“终端引领”带动了消费者的购机热情。山寨机原来的性价比优势,在高额购机补贴之下荡然无存。曾经代表中国手机势力的“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和联想),通过与电信运营商的无间合作,逐渐崛起。
钱亮认为,直到vivo和OPPO等国产手机品牌崛起,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逐步挤压了山寨机的生存空间,市场才逐渐走向规范化。
攀上移动生态快车
正当中国市场在3G浪潮中奔涌向前时,2007年,初代iPhone问世;2008年,第一款Android手机出现。手机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An⁃droid在全球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塞班系统,跃居全球第一。
这意味着诺基亚的陨落,而国产手机攀上Android生态的快车,乘势而上,开始瓜分蚕食巨人倒下后的市场,并在政策、行业、生态、技术等多方面的助推下快速发育。
也正是在如此欣欣向荣的土壤中,才能在2010年孕育出小米这样的公司。2011年8月16日,小米公司的第一个孩子出世了——小米手机1,配置顶级,但价格竟然是1999元,要知道,当时旗舰级智能手机的售价动辄四五千元。小米是一个搅局者,甚至有人说小米是一朵“奇葩”,但不得不说,只有中国的智能制造产业链、移动生态和庞大的用户群才能孕育出小米这样的花朵。
小米手机一路走来,奋力摆脱性价比的桎梏;与此同时,中兴、OPPO等手机厂商已经开始在海外市场劈风斩浪。2009年,OP⁃PO宣布进军泰国市场,至2012年,OPPO已经陆续在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市场完成布局。而中兴通讯则是当时海外市场做得最好的中国公司之一,中兴手机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海外运营商定制机等形式已然走向全球。
人们熟悉的华为手机来了!
2013年,小米手机卖出1870万台,创业短短3年,公司估值超过100亿美元,小米公司身上的每个细胞似乎都散发着创新的味道,并引来许许多多的效仿者。其中最有名的,恐怕要数华为了,华为终端曾谦虚地提出过要“像素级”学习小米的方法论,但也正是在这个当口,命运的天平又开始飞速转动起来。
2014年7月,苹果公司首次承认,公司员工可以通过一项未曾公开的技术获取iPhone用户的短信、通讯录和照片等个人数据。用户对此毫不知情;并且,即便知情,也无法禁用这项技术。iPhone在国内市场信任度大降。
2014年9月4日,华为旗舰新机Mate 7在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FA)首发,一周以后,9月12日,Mate 7正式在国内发布。
作为一名上海的资深科技记者,大兴(化名)虽然参加过很多次手机发布会,但那天的情景他至今印象深刻,发布会地点是上海市虹口区的1933老场坊,听家里老人说,老建筑是由外国设计师在1933年设计建造的,那里曾是一间宰牲场。
大兴回忆,那次发布会的规模并不算很大,时任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的口才令他印象深刻,以至于后来再听到有关“大嘴”的各种评价,他反倒觉得见怪不怪。余承东花了整整一个半小时滔滔不绝地介绍新手机,从机身长度、屏占比、摄像头厚度,到上网速度、发热量、续航,Mate 7的几乎所有功能介绍都对标了iPhone 6,并展现出自身优势。
后来的故事,许多人都很熟悉,Mate 7在国内上市后,一炮而红,很长一段时间内一机难求。而华为手机品牌也凭借这款爆品,真正在国内消费者心目中站上了新的高度,经此一役,华为手机一飞冲天,逐渐站上第一国产手机品牌的位置。
钱亮表示,长期以来,国产手机品牌影响力相对较弱,直至2014年,华为Mate7的发布成为品牌力建设的转折点。华为虽起步稍晚,但凭借其品牌影响力成功开辟高端市场,紧随其后的小米和荣耀等均树立了良好形象,彰显出国产手机品牌从模仿到创新,从跟随到引领的蜕变历程,共同推进了国产手机品牌的全球化征程。
对于华为的成功,当年曾在华为供职的李明(化名),颇有发言权。据其回忆,最早华为内部曾对进军消费终端领域持保留态度,手机业务并未受到高度重视,被视为附加值较低的补充业务。
说起起步阶段的华为手机业务,李明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有段时间曾传言,华为手机业务可能会卖给摩托罗拉公司,李明的一位朋友原本想进摩托罗拉,但面试没有通过,他听说摩托罗拉要收购华为的手机业务,所以选择进入华为,想等着摩托罗拉把华为收购了,他也“曲线救国”进入摩托罗拉公司。
李明还发现,由于当时华为手机项目多来自运营商定制,订单量小、定制化程度高、生产灵活性要求大,给生产带来的挑战较大,利润空间有限,所以手机代工厂常常对此提不起积极性。
转折点出现在苹果iPhone手机的横空出世,其高额利润与市场影响力促使华为重新审视手机业务的价值。华为公司决定调整战略,派遣余承东从无线部门转战终端业务,自此,华为手机开启了从边缘到核心的转型之旅。
正如小米创始人雷军的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每一个英雄都脱不开时代的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