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连的一个普通销售柜台,国产手机引来海外消费者关注
国产手机新品上市时被消费者疯狂追捧
手机摄影国产最强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款爆款手机显然远远无法支撑一个顶级的手机品牌,除了Mate系列,华为手机的另一款P系列机型则看准手机应用大势,从移动影像的角度突破,占领制高点,以精准的“刀法”缔造了又一个传奇的系列产品。
时任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小龙曾向《IT时报》记者表示,“华为和徕卡的合作开启了手机摄影新时代。”
李小龙透露了P系列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华为团队是如何一次次写邮件、拜访徕卡总部,说服对方与当时还不是那么知名的华为手机合作,华为研发和生产制造部门又是如何克服徕卡镜头一开始很低的良品率,艰难开启新机型的批量上市。
知名摄影师、“科技暴龙”主理人史小千认为,华为手机在摄影方面,早就超过了iPhone,无论是硬件、算法,还是功能的丰富程度,比如抓拍、夜景、人像,“但iPhone在录像方面依然有优势,比如变焦的顺滑度、画面宽容度等。”
“不仅仅华为手机,目前国产手机整体的影像水平很高,我觉得在大部分拍摄场景里都是最好的。”对于国产手机出色的影像性能,史小千毫不避讳,“未来,手机影像的发展没有到尽头,新的传感器、新的算法、更强的ISP,尤其是AI的加持,都期待由国产手机厂商开创新的玩法。”
2014年,钱亮再次敏锐地把握住了机遇,他决定独立开设华为专卖店。与此同时,他的综合店也开始向品牌专卖店转型,华为、vivo、OPPO、三星等品牌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随着时间推移,那些曾经的综合手机大卖场被逐步细分,转变为单一品牌门店,如苹果、小米、vivo、OPPO等,低效或表现不佳的品牌则被淘汰出局,最终他的专卖店定型为只销售华为、三星、小米、苹果等品牌。在这个阶段,钱亮的事业伴随着国产手机行业的变迁而茁壮成长。
钱亮坦言,自2010年起大规模开设手机店铺,直至2013年,大多数店铺的盈利状况并不乐观,平均每家店的年毛利仅约四五万元。转折点出现在与华为合作之后,他发现一家店铺的盈利能力竟能达到20万元乃至30万元。与华为的合作模式为手机零售商提供了很友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占领全球消费者的心智
对于国产手机品牌来说,想要超越国际大牌,就要不断超出消费者预期,一块砖一块砖地筑起国产品牌的价值感。从MP3入局手机行业的OPPO,演绎着另一个追逐世界第一的故事。对消费者来说,OPPO给人们留下了很多回忆,如笑脸手机、“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美颜自拍等等。
2011年,CCTV5收视率最高的NBA总决赛电视直播中,一则由国际巨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为OPPO拍摄的广告片让许多人惊掉下巴。广告片中,莱昂纳多追随一位女子留下的“Find Me”线索,引出OPPO旗下首款安卓智能手机X903。邀请如此大牌的国际影像代言和拍摄广告,即便在国内全行业品牌中都很罕见。
大手笔打开大局面,OPPO旗舰Find系列由此登场,其后Find系列发布的每一款机型都对标业界首创。无论最终Find系列的每款机型是否热卖,是否踩准了业界发展的趋势,但Find机型的目标都是敢为天下先。
2018年6月,OPPO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内举行发布会,发布其首创自带“隐藏式升降摄像头”的Find 7系列机型。虽然此项设计后来没有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但OPPO对待创新的态度却非常坚定,不畏惧失败。
从莱昂纳多,到卢浮宫,OPPO似乎都希望用全球消费者最熟悉的语言和方式,打动中国和海外的消费者,占领全球消费者的心智。
“如果没有外部的打压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国产手机现在其实已经可以说站在最高的山峰上。”曲钰说,当华为已经完全掌握芯片、鸿蒙系统等手机全链条关键环节的核心能力,华为手机已经可以和iPhone、三星们一较高下,“如果能在全球市场公平竞争,让所有消费者根据喜好自己选择,华为未必会输给苹果。”过去20年,手机一直活在聚光灯下,是消费者和产业的宠儿;
20年后,手机与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在一次采访中,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曾表示,至少自己有生之年,手机都将作为人们随身的超级计算和通讯终端存在,他的判断是,数十年内,手机也许都将是人类最重要的数字伴侣之一。但今天与昨天的不同之处在于,“手机”似乎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手机”。产业链空前成熟,产品质量可靠、差异化却不足,消费者购机时的选择成本正在快速下降,市场空间的逐步饱和让手机厂商纷纷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
“造车”绝非巧合
据钱亮观察,国产手机品牌早在2015年就开启了品牌发展的新阶段,华为在5G技术的领先地位和小米在智能家居生态的布局,标志着国产手机品牌战略的转变,从单一的产品竞争升级为品牌价值和服务生态体系的竞争。华为和小米等品牌不仅在全球市场赢得广泛认可,更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质变,华为通过强化品牌效应、构建完善且高端的生态系统,为线下销售门店提供了坚实的生存根基,整个销售体系得以稳固发展,而这也让当前国产手机品牌的再次转型变得顺理成章。
IDC手机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以来,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开始大幅下滑,2022年下降11.3%,2023年继续同比减少3.2%,连续创下十年新低。
李明坦言,近五年,手机行业的创新步伐似乎放慢了脚步,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变革,这直接导致消费者换机意愿减弱,手机市场因此连续多年呈现低迷状态。人工智能(AI)虽被视作潜在的未来趋势,但其在手机上的应用进展缓慢,缺乏能够激发广泛需求的实际应用场景,使得这一技术的推动力尚未充分展现。
手机即便对人们的生活再重要,对于资本来说,其市场价值正在下滑。在此背景下,手机厂商和资本都积极寻找新的增长曲线,此时,我国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新能源车转型升级给出了天赐良机。于是,造车成为不少手机大厂们的共识。
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路径与智能汽车十分相似,均遵循着“交互变革—架构升级—生态演化”的发展模式。电动化创造了汽车智能化的最佳条件,以手机为代表的中国智能制造产业链也顺势向上游进发,开启更大型智能设备——智能汽车的产业资源整合。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在智能时代浪潮下,汽车与手机设备之间的生态连接被进一步打通,商业逻辑也愈行愈近。与此同时,国产手机厂商还面临着汽车大厂和互联网大厂带来的双重竞争压力,从奔驰、宝马、上汽、比亚迪,到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越发拥挤的赛道考验着国产手机厂商二次创业的成色。
手机将逐渐家电化
2024年2月,雷军发文宣布,为了把更多精力放在汽车业务上,以后小米手机发布会将由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主讲。无独有偶,4月,华为发布人事调整文件,宣布余承东将卸任华为终端BG CEO一职,仍保留终端BG董事长职位,原华为终端BG、首席运营官何刚接任华为终端BG CEO。
一代国产手机的代表人物正纷纷转战新的赛场。小波说,他是2004年进入手机行业的,从事研发工作,如今他自己和身边90%的从业者都已经转型,进入汽车电子、物联网等新行业,“我自己也选择在AI和物联网领域创业,手机行业的饱和度太高了,需要新陈代谢,我和那些手机老兵们也还在用不同的方式为社会做着贡献吧。”
手机用户明佳认为,抛开性能、体验等等手机本身的特性不谈,就拿手机身上曾经浓厚的社交属性来说,也在快速消退,人们不再会喋喋不休地讨论一款新手机,属于手机的“光环”不在了。
那么,手机和手机行业会如何变化?
“AR或是VR?可以替代手机的产品形态,我目前还看不到。”曲钰坦言,但自己坚定地认为,从产品角度来说,手机将逐渐家电化,“对中国消费者来说,现在买家电,他们更多地会选择国产品牌,国产品牌的性能和质量都已经是最好的,手机也是,长远来看,手机市场也将是国产手机厂商们的天下,海外品牌的份额只会越来越小。”
李明也认为,从目前来看,AR眼镜、VR头显等新型穿戴设备因应用生态不完善、使用体验受限,如长时间佩戴易引发不适等问题,尚不足以撼动手机作为个人最亲密消费品的地位。
近日,雷军对外回应了自己还会不会上手机的发布会。他说,手机还是小米安身立命之本,手机是最核心的业务,自己差不多还有三分之一的精力在参与手机的工作,“如果需要,也可以站台捧场。”
李明说,手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即便公众对手机有着种种不满,但其在个人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无可比拟的多功能性,仍然使得消费者愿意为其买单,“手机的这一产品形态,在未出现革命性替代品之前,似乎还将延续其重要角色。”
国产手机的故事还在继续,如今各大国产品牌发布重量线新机,如果拿不出个“业界第一”,好像都是一件挺丢人的事。
未来许多年中,国产手机,还将持续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