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4 回望廿年-
4回望廿年
  • ·数字上海20年:一个智慧“生命体”的进化论

从世博会园区到国际数字之都

数字上海20年:一个智慧“生命体”的进化论

  


IT时报记者贾天荣郝俊慧
  2004年,时任上海市信息委秘书长的周卫东到访日本参加上海商品展,路过大阪时,出于好奇,他顺路去参观进入最终筹备阶段的爱知世博会。当时,日本爱知世博会运营部长在与他的交流中说:“世博会是全球展会中最复杂的系统。”
  当时的周卫东只觉得新奇有趣。彼时的上海,正加速奔跑在信息化建设的快车道上,他与世博的缘分还未开始。
  6年后,2010年10月31日,站在上海世博会的闭幕尾声,时任世博局信息化部部长的周卫东已经和团队搭建起一个能够承载史上最大规模世博会的信息系统,再回忆起那次谈话,他后知后觉道:“这句话总结得太到位了。”
  周卫东于世博的使命或许已然悄然结束,但世博于上海的使命好像才刚刚开始。
  此后经年,世博会以新的方式继续在上海城市发展中发挥作用。为这座数字城市的腾飞,为上海迈向信息社会、智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达尔文曾将城市的运作机制比作人体的血液系统和神经网络,从罗马时期的城邦开始,城市便在不停地流动和运行中逐渐成长,犹如生命进化。
  透过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窗口回望,随着科技和信息化手段的融入,城市逐渐成长为“智慧的生命体”,大脑、血管、神经元逐渐长成,而当年的世博会,成为上海这座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缩影与象征。
  过去20年间,《IT时报》始终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铭刻下它在数字化成长中留下的每一步印记。
城市大脑
中枢:从5.28平方公里的“神经系统”到6000平方公里的“大脑”
  2007年7月16日,上海市政府颁布实施《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蓝图中勾勒出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将上海建设成为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强、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高、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健全、亚太地区信息通信枢纽作用突出的城市。
  其中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全力推进世博信息化建设,带动城市管理和服务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全力推动世博园区信息化建设;深化拓展空间地理数据平台的应用;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信息化。
  2007年8月3日,《IT时报》用两个版的篇幅报道了世博规划,标题是《2010上海世博会:迈入信息社会的一个里程碑》,规划中,三年后世人将看到一个“永不落幕”、无语言障碍、没有围栏、不用排队的世博会。
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个规划来之不易。2006年秋冬时节,周卫东成为世博局信息化部第一名员工,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便是如何描绘世博信息化“蓝图”。当时世博园区才刚刚完成拆迁,仍是“一片平地,百业待兴”。很难想象,四年后,这个占地5.28平方公里的园区,有230多个展馆等公共建筑面积达250万平方米,开创世博园区历史规模之最。
  然而,历届世博会没有留下一行源代码,对于世博会建设和运营重中之重的信息化人来说,一缺经验、二少人手、三无传承,此时打造世博园“神经系统”,有效保障世博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尤为重要。传统的分散式、低效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够,需要一个高度集中的、扁平化、反应迅速的运营指挥系统作为核心“大脑”。可如此关键的“大脑”,却几乎要到世博会筹备的最后阶段才建造完成。
  庞大的工程量让所有人都被焦虑所笼罩。即使紧锣密鼓全力以赴,也“感觉什么都来不及,开幕的时候大概只有2/3的展馆是开的,还有1/3都没开出来。所有人都很急,但最急的还是信息化部”。
  时间紧迫,信息化部肩上的担子尤为沉重。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心骨,他们不仅要确保所有通信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在基础建设的最终阶段顺利部署,还要精准对接各业务部门的多样化需求。这其中包括了后期成立的运营指挥中心,其对集中统一指挥有着极高要求,进一步加剧了任务的复杂度。
老厂房里的“中枢神经”
  在技术网络和机房建设上,周卫东和团队倡导并实施了集约化、隐蔽化的策略,打破以往各自为政的模式,使得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当时世博园区的信息化运营指挥中心,成为这一理念的核心体现。
  它位于改造的老厂房中,虽然空间紧凑,却集成了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指挥、运维、数据分析等多重功能,世博会信息化部的100多人就在这里完成整个世博园区的信息化运营。
  指挥中心的虚拟演播厅内,3块大屏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共享。所有运营相关的部门,包括公安、武警、支援部队等,都能在这个集中平台上获得信息、快速响应,确保园区内人流、物流、安全等各项活动的高效协同。
  在世博园的“神经系统”中,世博会的运行指挥系统由实时客流系统、集成门户系统、可视化指挥系统、重大事项督办系统、辅助决策系统等组成,汇聚了园内10个系统、园外3个系统,覆盖园区内各级指挥中心、园区外的各级指挥机构和各级领导的办公室,总用户数达到600多个,每天实时在线用户数190多个,每天平均处理数据交换请求达14万次,其数据、信息的自动获取及上传下达,确保了指挥命令传达畅通、极大地提升了自动化指挥水平,实现了纵向指挥有力、横向协调顺畅的业务目标。尤其是辅助决策系统的客流数据分析,建立了时间序列、线性回归等多种预测模型,共提供了552次预测数据,平均误差不超过7%。
  得益于此,作为在中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上海在组织承办过程中依托信息通信技术和信息化应用,完美支撑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世界博览会的建设、运营和管理,集中展示“三网”融合、下一代互联网、中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新一代数字电视、云计算和智慧城市实践等上海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成果,也保障在国际化特大型活动中特大型城市的平稳有序运行,树立以信息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为上海迈向信息社会、智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
  把镜头短暂地拉回到今天,世博信息化运营指挥中心这一在当时看来开创性的场景,已经成为如今上海每一个城区街镇的日常,在上海的城市化管理中落地生根。
  普陀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内,长8.4米,宽4.725米的大屏正24小时不间断运行。屏幕中,实时显示着普陀区往年各个易积水点位的视频实况。点开一旁的“普陀区智慧气象精细化管理先知系统”,还能看到各街镇降水实况和大风实况。大厅里,工作人员切换着画面和数据,密切关注着天气变化……
  2020年初,上海市以“一网统管”为引领,开启了一场超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创新实践。首创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下称“城运中心”),设计了城市、区、街镇三级架构。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在寒潮应对、疫情防控等重大事件应急响应中,在进博会、国庆春节等重要节日和活动期间都发挥了显著作用。
  如今,城运中心已经成为“城市大脑”,作为支撑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恰如城市的智慧中枢,它通过集成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城市的各个系统和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与处理,仿佛为城市安装了一个超级大脑。这颗大脑不仅能够感知城市的脉搏,还能预测并解决各种城市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成为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