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5 回望廿年-
5回望廿年
  • ·城市血管

城市血管

联接:从小灵通“缺席”F1到全城万兆上网

  国际性盛事与顶尖赛事,往往会成为衡量与引领一座城市网络建设进程的黄金标尺与时代风帆。
  2004年,当第一届F1中国大奖赛的引擎在上海轰鸣,当时无线通信的主流方式之一,小灵通却在赛事上“失声”。
  彼时,上海的小灵通用户已经超过70万,但国际汽联以小灵通的信号频段与裁判、车队等的一些无线电通信设备的频段重叠为由,拒绝在赛场架设小灵通基站,并且以同样的理由拒绝在F1赛场内开放WLAN无线上网。一座无线网络缺席的赛场,在今天看来,这似乎是难以想象的。
  那一年,我国刚刚进入宽带时代,用户接入互联网的主要方式刚从拨号上网蹒跚起步。在时任上海电信重大办副主任、工程处处长刘军看来,上海网络建设发展进入快车道的关键节点,正是上海世博会的举办。
  “世博会把我们国家能够提供最好的信息通信技术业务展现了出来。”在刘军的回忆中,1996年他刚参加工作,拨号上网之下,开启一个网页就如同等待一场小耐力赛跑,快则半分钟见结果,稍慢则需耗足足两分钟方显网页真容。
  仅在短短六年后,世博会将这份从拨号时代起步,历经蜕变至高速光纤连接的信息通信能力,呈现在世界面前,见证了国家信息技术服务能力的巨大飞跃。
惊心动魄第一天
  这份飞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当世博会倒计时的钟声响起,周卫东肩上的担子重若千钧。
  “从倒计时100天开始,我几乎天天都接到告急的讯息,要协调的事千头万绪。”在周卫东的回忆中,最为“惊心动魄”的要属当年4月20日的首场试运行,虽然仅有10万人左右入园,但热门场馆的受欢迎程度比预计的更加火爆,这也造成了重要场馆预约系统瘫痪,园区内22个预约点前一片混乱,未能成功预约的观众,在中国馆前聚集成无序的人潮。
  面对突发情况,周卫东率领团队着手优化系统与网络,增设100多个信息引导屏,调整运行计划及应急方案,最终确保了世博会的顺利开幕。此后的日子里,他们不断调试与优化,有效应对了多次突发事件,直至大客流高峰期,团队已能沉稳应对,胸有成竹。
  在这背后,支撑着世博顺利运行的预约系统、门票系统、结算系统,乃至于整个信息化部署,无一不依赖于坚实的网络基础。当时,世博园86个机房的网络建设与运营维护,全权由上海电信承担,构筑了世博园区信息化的血管,保障了所有系统的稳定运作。
  2008年,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与上海电信明确提出,要在2010年前建成覆盖全市的无线高速宽带网络。这是我国首个提出明确时间规划的无线城市建设重大项目。2008年6月,《IT时报》对此做专题报道——《无线上海三问破题》。
  2010年4月,上海电信宣布,中国电信“城市光网”计划在上海正式推出,彼时,城市光网正在逐步覆盖上海众多的生活小区。随着世博会临近,“城市光网”这一全面提升城市宽带网速的行动推出,将让上海市民率先感受到信息化技术惠及民生。
网速从K到G
  世博园内,高速互联网、IPTV、VoIP、视频会议、监控系统、“网上世博”等前沿应用如雨后春笋,得益于“城市光网”的加持,新闻工作者通过无形的信息桥梁,将世博的精彩瞬间即刻传递至全球每个角落。
  “城市光网”的正式应用,对于普通家庭上网用户,意味着以“K”为单位的网速时代告别历史舞台,下载一部常规大小的电影所耗费的时间将从原来的几小时缩减至几分钟。
  刘军回忆,那一年,上海网络建设的主流仍以铜缆为主。世博会网络建设主要依赖的也是铜缆技术,只在骨干网络上使用光网技术。相较于尚未完全成熟的光网技术,铜缆提供了更为稳定的保障,毕竟任何技术上的闪失常可能会导致难以承受的后果,稳定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世博会期间,共有超过7308万人入园参观,平均每天40万人,通信保障团队承受住了最高峰入园103万人次峰值的压力。
  2011年,世博会圆满落幕第一年,上海电信将城市光网建设定为核心任务,世博期间的实践成为光网发展的铺垫,那一年也成为城市光网建设的元年。光网的推广不仅为城市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预示着上海通信技术的未来方向。2012年,上海成为“光网第一城”。
  转眼间二十载春秋,今年4月19日,不少人朋友圈被F1中国大奖赛的实时盛况“刷屏”。对于那些经历过世博洗礼的网络保障“老将”,F1的赛事规模已是一场能轻松驾驭的航行。上海电信将性能更强、速度更快的5G-A技术带入赛场,率先打造“5GA万兆应急通信车”,为赛事提供更高水平的通信保障。
  今年3月,上海电信正式发布全球首个基于50G-PON的“万兆云宽带示范小区”,率先启动全光万兆接入及万兆云网的部署,引领“千兆第一城”率先跨入万兆时代。
  如今,上海正朝着全球双万兆城市的目标迈进,力争在2026年底前成为全球网速最快、覆盖最全、时延最低的城市之一。
  时光流转,技术迭代不息,让刘军感受尤为深刻的是,世博会之后,上海的网络建设进入了快车道,网络建设的发展如同人体血管负责输送养分和氧气至身体各部位,保证了城市的交通网络、能源供应系统以及各类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状态,维持着城市的生机与活力。
城市神经元
跳跃:从出租车上的POS机到遍布全城的亿万智能终端
  回溯过去20年,人们对这座东方之珠的数字化未来怀揣着怎样的梦想与期待?
  如果你在2004年漫步在上海街头,到处可见的是崭新的红色电话亭。前一年,上海内环线内完成了4000个公用电话亭的标准化更新,在一些重要的街道上,几乎隔百米就有一个电话亭。当时新一代的电话亭不仅还给拨打者一个私人的对话空间,而且在设计上尽显人性化,内有可放包的挂钩、符合人体设计的靠背。
  同年,百万个市民信箱首批开通,公用事业付费通工程建成,电子地图进一步普及……数字化服务的触角从那时初见萌芽,悄然改变着城市的脉络。
  也是在那一年,AC尼尔森以“自动柜员机”(ATM)使用情况为主题在京沪穗三地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希望能够在更多的“方便地点”获得ATM服务,而排在前几位的“方便地点”之一,就是当时在上海已经颇为普及的便利店。人们对支付方式的创新愈发关注与期待,2003年底,大众出租与上海银联商务有限公司、上海银行密切合作,推出专门适用于出租车的移动POS机结算系统,乘客以后可以在出租车上刷卡。
  科技的种子从那时起被埋在日常的土壤之中,以硬件设施与服务将人与城市紧密相连,以追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掌上世博”开启移动世界
  几年后的世博会,更是这场对于上海智慧城市数字畅想的集中展现。2017年,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正式开馆,彼时刚来上海不久的李子明第一时间踏入参观。回忆14年前,他还在家乡读小学,相隔千里,未能亲眼看见上海世博的风采,他始终有所遗憾。但在世博博物馆,他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博记忆”。他清晰记得那年夏天,在家里用父母的翻盖摩托罗拉手机,登录“掌上世博”,在虚拟世界中畅游历各国场馆,体验了一场独特的“云端之旅”。
  如今,李子明已经在上海工作生活了7年,很多时刻,他都深切感受到2010年在“掌上世博”中埋下的数字畅想,已在上海开花结果。世博的印记,也在这些联结中,成为上海数字化进程的鲜明注脚,散落于城市脉络。
  20年来,科技与城市的融合,塑造了智能、便捷、人性化生活。上海市信息化企业家协会会长戴剑飚谈及近些年智慧工匠评选的演变,也透露了上海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发展的一角。
  几年间,戴剑飚越发感悟,智慧城市、数字化转型渗透生活各层面,评选人才涉及领域愈广,从一线技术人员、IT企业负责人,扩至医院信息中心、大学数字化人才,乃至人工智能领域的傅利叶智能、达观数据,皆在智慧浪潮中涌现。
  时光流转,那些曾经散布于城市各个角落的设施与服务,已经和李子明曾经体验过的“掌上世博”一般,由智能终端联结,化为城市的神经元,悄然浓缩于每个人的“手中”。
  上海市民吴莹记得很清楚,10年前,她陪妈妈去华山医院看皮肤科,为了挂华山皮肤科的专家门诊号,家住金山的她不得不早上4点起床,坐第一班公交车去市区,再辗转到华山医院。到达医院的时候,还未到门诊时间,但门口已经聚集了大量人群,等她排队1个多小时拿到号时,就诊时间已经排到了下午。“差一点就赶不上了,”吴莹说,“看一次病,没一天根本不下来”。
  最近几年,吴莹发现,有些事变了。挂号,可以提前网上预约;踩着预约时间点到,一个小时内肯定能见到医生;检查做完,一会报告手机上便可查;有些医院甚至可以在线复诊,连医院都不用去了……
  2019年,《上海市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发布,支持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并允许第三方机构依托实体医疗机构设立互联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2020年,上海13家医院第一批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数字技术正一点点改变人们的就医感知。
  南京东路步行街上,一对新加坡夫妇买了一大袋伴手礼,正犹豫用什么方式支付。收银员指了指支付宝Alipay蓝色标牌上的一个小标识,夫妇俩秒懂,掏出手机用新加坡电子钱包Changi Pay支付。“打出租车、买东西、吃饭都可以用Changi Pay,就像在新加坡一样,很方便。”中新免签后,这对夫妇筹划了这次上海游,在来上海之前,他们没想到能一部手机搞定支付,不用换现金,甚至还能用自己国家的电子钱包。
  在数字人民币、支付宝、微信、云闪付等线上支付平台不断提高境外用户消费限额、优化支付便利性的当下,外国人一部手机游上海正在成为可能。
亿万终端组成数字机体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堂中,正在上课的同学们聚精会神地盯着手机,他们并不是在“开小差”,而是正在积极投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别开生面的智慧课堂。教室前方的大屏幕中,搭载着教学课件的iClass智慧课堂平台,一条条实时弹幕飘过,弹幕中的内容,有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思考,也有关于老师讲课的独到见解与补充……
  20年前点亮上海的那抹红色依然靓丽,只是如今的“Hello老友亭”担起更多的责任——一键叫车、AI照相馆等创新应用,还蕴含着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如为聋哑人士提供的手语服务,以及解决老年人就医难题的“便民就医”服务,将华山医院的专家门诊预约窗口直接“迁移”至社区。
  从“市民信箱”到绿色随申码,上海市民拥有了“第二身份证”,儿童医院的自助服务,到街道的“一网通办”,图书馆的借阅,皆融入了数字化。数字化的浪潮还席卷至城市的最基层——居民小区,刷脸进门、手机开锁,停水停电的通知、日常维修报事等,都可以通过小区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即时发布与处理,也让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无忧。
  一幕幕日常中,智能终端设备联结起每一个人和应用,成为这座智慧生命体的神经元,不断收集环境变化、社会活动、经济运行等多维度的信息,通过城市大脑进行整合分析,再反馈到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实现精准调控和个性化服务。
  这些应用同样成为《IT时报》20年的神经元,跳跃在每一周散发着纸墨香的新闻纸上,记录着这座城市生命的延长线。
城市未来
奏乐:从一栋“会呼吸”的建筑到一座城市的“绿色小夜曲”
  5月的上海,初夏的阳光明亮而透彻,从保屯路口的“城市最佳实践区”路牌向里望去,竹林中掩映着一座红褐色建筑,这便是“汉堡之家”。
  2010年世博会期间,“汉堡之家”作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认证的“被动房”(即利用可再生能源建造的低能耗建筑)出现在“城市最佳实践区”,并在世博会结束后作为保留建筑留存下来。
  “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上海世博会留给这座城市最好的可见“遗产”。
中国城市化的范例
  2010年世博会是历史上第一次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世博会,在一本由世博人集体撰写的回忆文集——《世博与我》中,全国政协常委、时任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的周汉民回忆,上海申办世博成功后,很多发达国家都发出质疑:这一届世博会有什么镇馆之宝可以流芳百世?
  无数次讨论后,上海世博会组委会提出设置城市最佳实践区,其理念是宜居家园、可持续城市化、历史遗产保护与利用、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并在全球精心挑选在自身领域里领先、具有创新意义且有推广价值的80多个城市精品案例“搬”到上海。
  世博会后,实践区在尽可能保留场馆外观和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后续利用,如今已成为集商务办公、文化艺术、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绿色街区。
  “汉堡之家”里已有多家租户,汉堡驻中国联络处位于建筑的二楼,联络处当年协调参与了2010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汉堡案例馆的建设与运营,2013年迁入汉堡之家。联络处媒体经理叶淼苗回忆,汉堡之家的原型建筑是位于德国汉堡市港口新城一栋名为H2O的房屋,至今仍在使用。
  如果在初夏的正午走进“汉堡之家”,顿时会感到一丝清凉,这里的窗户采用三层玻璃间隔并填充惰性气体,将炙热的阳光隔在了外面。一位物业管理人员慨叹,汉堡之家的墙体比一般建筑也要厚上很多。
  下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