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G到5G移动资费20年“瘦身记”
IT时报记者沈毅斌林斐
200GB流量包、100分钟通话、校园卡套餐、美好家套餐……层出不穷的移动业务套餐,让人们再也不会为流量和话费而焦虑,最低月资费甚至不超过一杯奶茶钱。
从2004年到2024年,移动通信的每一次大发展,都伴随着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而在这场网络与市场的“交响曲”中,对用户来说,资费的变化无疑是最直观,也是最受关注的。
2005年9月22日,《IT时报》报道了《电信资费改革再推上限管理:一大步还是一小步》,其中提到,信产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调整部分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的通知》是一枚“重磅炸弹”,要调整部分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实行上限管理。
20年间,移动网络跨越了2G、3G、4G,迎来如今更快更好的5G,而6G也近在眼前。作为时代的亲历者,《IT时报》见证了从“天价漫游费”到“提速降费”的资费变化,资费的每一次调整,不仅体现着我国网络基础建设的完善,更是承载着人们对网络生活的美好期许。2009年前:手机既要买得起也要养得起
2009年前,堪称是各大运营商“群雄逐鹿”的时代,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移动等7家运营商互相竞争,呈现出“群雄割据”的局面。在以2G为主导的移动通信市场,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是两大巨头,手机通话资费相对高昂,平均每分钟费用可达0.6元。当时,2G的GPRS上网资费较高,流量按照MB计费,用户可以购买10元30M、20元70M的流量包,超出部分按照0.01元/KB计费。普通用户很少使用移动互联网,一般用户每月使用的流量不足10MB。
用得上手机,就是“弄潮儿”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中,别在腰间的大哥大是身份的象征,谈生意时将大哥大摆在桌前更是神气十足。看着香港电影长大的赵维(化名)算得上是当年的“弄潮儿”,2001年,他拥有了人生第一部手机——摩托罗拉,黑色外壳、翻盖设计、巨大的“M”标志,让赵维在同事面前好不神气。
有了手机自然要搭配“靓号”,一拿到手机,赵维就迫不及待地到营业厅办理了139 开头的号码,“7和9是我的幸运数字,当时为了拿到这个号码我还花了500元买号。”赵维告诉《IT时报》记者,从摩托罗拉到诺基亚再到如今的苹果、华为,他的手机换了不下十部,但这个手机号用了23年。
不过,买号码容易,“养”号码难,昂贵的资费让赵维每拨打一次电话都“小心翼翼”。他回忆道:“当时无论是拨打还是接听,每分钟资费是0.4元,我平均每月打电话要花三四百元,身边打得多的朋友每月要花七八百元,还要加上固定费用,算下来要花半个月的工资。”
正是因为这种变化,先挂断对方电话,再用固话回拨,节省话费,似乎成为全国默认的一种“礼节”,赵维也将这一习惯延续至今。
在监管部门的政策倾斜下,中国联通的通信资费价格相比中国移动的资费打了八折,为0.32元/分钟。不过,凭借过亿的用户数量,中国移动依旧保持着巨大优势。国盛证券公布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移动的ARPU(用户月均贡献收入)值为141元。
在移动上网方面,2000年,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数据业务品牌“移动梦网”,200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通。经过几年的发展,2004年,彩铃业务成为“移动梦网”的拳头产品。资料显示,当年年底,中国移动的彩铃用户已达5300万。2005年2月《老鼠爱大米》彩铃单曲单月被下载超过600万次,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除了彩铃之外,手机QQ以及各类手机WAP游戏也是“移动梦网”最主要的应用。
一位至今仍然在持有1390号段的移动手机用户阿峰(化名)回忆起当时流量上网的费用,对《IT时报》记者表示,当时他经常用手机QQ与女朋友聊天。“相比一条短信0.1元,手机QQ聊天只要不发太多图片,基本上10多元50M的流量足够使用一个月。”
告别手机通话双向收费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拥有三家运营商才是一种比较优良的状态,既有竞争,又能降低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2008年,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中国卫通的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随后中国电信又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至此,中国电信也拥有了移动业务,成为全业务牌照运营商。
随着2009年中国正式发放3G牌照,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三足鼎立”之势形成。
上海电信一位负责承接C网项目的人士向《IT时报》记者回忆道,CDMA网进入电信时,因为与联通系统不同,如何将资源、用户等丝滑地过渡到电信系统成了最大挑战。“刚开始承接时,为了不影响用户感知,电信租用了联通原有的机房,随后技术组再一步步将系统、资源、用户信息等转接到电信系统中,为了保证整个项目流程,法务组、网络组等众多工作组都在互相配合,直至2009年初才彻底将项目完成,中国电信大举发力移动市场。”
在3G发牌初期,为了推广CDMA服务,中国电信推出了包年无线上网套餐优惠,如以998元优惠购买原价1200元的包年无线上网资费卡等。
3G技术的商用,不仅提升了网络速度,也为视频通话、在线音乐、移动互联网等应用提供了可能。为促进3G普及,运营商纷纷推出亲民套餐,包含更多语音通话时间和数据流量,同时降低资费门槛。例如,中国移动推出的“全球通G3”系列套餐、中国电信的天翼乐享3G套餐,这些套餐中不仅包含了较长的国内通话时长,还有较大额度的流量包,尽管当时1GB流量的价格依然不菲,但较之2G时代已有了显著下降。
让赵维感到资费变化的时间节点也正是2009年,中国电信宣布新加入“我的e家”“商务领航”和天翼商旅套餐的用户,在全国31个省区市范围内接听免费,话费由主叫方出。这意味着,2G时代老百姓盼望已久的手机通话单向收费政策,在3G时代由中国电信率先实现,随后普及到其他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