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7 回望廿年-
7回望廿年
  • ·2009年—2014年:大爆发的流量需求用不起的国际漫游
  • ·无标题

无标题

  

上接05版
  在整个城市最佳实践区,看不到一个空调外挂机。实践区采用江水源技术,利用黄浦江水与室温的温差进行冷热能量交换,来保持舒适的室内温度和环境,整个区域统一制冷和供暖。
  汉堡之家还多了一套热能回收的通风系统,即使外面的阳光再炙热,通过汉堡之家天然的“呼吸系统”,也可以使能量得到回收,空气中的粉尘得以净化。
  汉堡之家对面的法国阿尔萨斯案例馆同样会“呼吸”,略微倾斜的墙面一部分由大面积垂直绿化覆盖,另一部分则是整片的玻璃幕墙。这片貌似普通的玻璃幕墙其实包括三个层面,外层为太阳能电板和第一层玻璃,中间层是个可开可闭的空气层,最后一层还是玻璃。
  冬天,阿尔萨斯案例馆所有玻璃窗关闭,中间层就成为密闭空气舱,经阳光照射及光电板产生的热量,加热密闭舱里的空气,循环、持续地给室内供暖,夏天上面有水流过,构成水幕玻璃,也可给整座建筑降温,一开一合之间,便可实现“冬暖夏凉”的气候调节。
  14年前,低碳、绿色、可持续的理念在中国依然是新鲜事物,而上海世博会首次将这些概念呈现给国人:1000辆新能源车在世博会期间共运送乘客超过1亿人次,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以新能源汽车服务的一届国际盛事;中国馆里有亚洲最大的太阳能实践,主题馆植物一面墙就达5000平方米;同样位于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世博会伦敦案例馆被称为“零碳馆”,其原型取自世界上第一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社区“贝丁顿零碳社区”。
  屋顶上设置光伏板,可以收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通过输出、合并至园区电网,供园区租户使用。
  “彼时,中国正值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高潮期,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无异于为全国各地的省市自治区树立了一个鲜活的范例。城市最佳实践区更是如同一个窗口,让不少中国城市发展的掌舵人亲身体验并直观理解了前沿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思想。”周卫东就记得,世博会期间,各地代表团纷至沓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就这样潜移默化地传递到全国。
深植低碳理念
  2010年世博会期间和“后世博”时代,叶淼苗也接待了不少房地产企业以及设计规划公司或者工程公司来联络处拜访考察。尽管联络处并没有详细统计,是否有建筑在考察后采用了与“汉堡之家”同样的技术,但十几年来,低碳概念已在上海四处生根。
  建筑是城市中凝固的音乐。在上海,低碳理念的建筑、园区、公园正弹奏出一曲绿色的小夜曲。
  市北高新园区的20栋楼宇屋顶上,已经完成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及并网工作,实现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2023年,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306.7kw,年发电量约100万度。
  今年年初开放的李子园公园,是普陀区第一个零碳公园。一踏入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片光伏停车场,阳光下,光伏板熠熠生辉,将阳光转化为清洁的电力,为公园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
  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之际,由联合国、国际展览局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共同发布的《上海宣言》提出,将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之日定为世界城市日。
  2013年12月,第6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10月31日定为世界城市日,并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总主题,以推进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这是联合国设立的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上海世博会推动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褒奖”。
  世博会是历史的驿站,文明的油画。
  岁月流转,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回望,在通往全球可持续未来的征途中,世博会种下的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的种子,正在上海生根发芽。
  20年间,从零碳社区到绿色公园,从光伏电站到生态建筑,上海正逐步将世博的理念融入血脉,每一个创新与尝试,都是对未来的深情告白,是给每一位居民和访客的温暖拥抱,并以她独有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未来城市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