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5 我们的20年-
5我们的20年
  • ·无标题
  • ·无标题
  • ·在这方阵地与时代共舞

在这方阵地与时代共舞

  

潘少颖
  生活就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叶扁舟。
  仿佛被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涌牵引,2010年的某一天,我这叶扁舟漂向了《IT时报》。
  当时的我,不确定这个方向意味着什么,或许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如愿成为一名记者,这是我初中时立下的志向,未曾改变;忧的是自己能否适应以“新锐”“独家”为理念的《IT时报》,我并不是“潮人”,对IT、互联网也知之甚少。
  在四川北路那间西南朝向的会议室,每周五都是时间雕刻出来的片段,斑驳的光影在同事脸上跳跃,“这篇稿子写得怎么样”“这个热点为什么没有关注”“下周准备写什么”……在“灵魂拷问”中,焦灼的周五来了又走,走了又来。
  也是在这一次次“拷问”中,我慢慢触摸到科技、互联网独特的脉搏。因为,我恰好处在一个互联网奔腾潮涌的年代,这些技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甚至改变着生活、社会的轨迹。而《IT时报》是一方独特阵地,我是其中一个“瞭望者”。
  快的打车、Uber……这些名字刻在网约车历史上,大约从2014年起,线上打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模式。也正是从那时起,网约车行业成为我关注的方向,我看它如何以科技为驱动,打破传统出租车的垄断格局,也看它如何在资本的推动下,不断扩张市场,高额补贴、烧钱大战、野蛮生长、准入资质、司机收入等关键词,都曾在我的报道中出现。
  每个周四是出报日,总要到深夜才下班回家,我坐在网约车上,尽管身体已“下线”,但精神还“在线”,和司机聊聊一天的收成。我下车了,而我并不是他们当天的最后一单。
  作为一名记者,我很愿意也很喜欢和这些普通人聊天,就像在体验各种人生。他们的故事或许并不轰轰烈烈,但这是时代的缩影,他们的声音是社会的真实写照。变成文字见诸报端,于我而言,是在别人的故事中丰富自己的生命。
  “看懂信息时代”的《IT时报》包容性很强,因为它总是敏锐地捕捉时代脉搏,翻看20年的《IT时报》,越来越多的新词汇频频见报,而记者的“好奇心”也驱使着我,走进一个个新奇的领域。
  黑客、生物识别……在数字时代浪潮中,人们享受着技术带来的便捷与高效,却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安全挑战。
  我采访过很多“白帽子”,看他们把蓝牙耳机变成跟踪器,不用指纹和密码,一分钟打开智能保险箱;我也曾在一个装了80个隐蔽摄像头的房间里,撕开摄像头的“伪装”;我也暗访人脸识别技术公司,“窥探”他们明文保存用户信息,一篇《政协委员拒用人脸识别,一旦泄露,你无法再有第二张脸》成为《IT时报》微信公众号上第一篇10万+报道,让我始料未及,却又惊喜交加。
  当大数据成为生产要素时,一些数据公司做起贩卖个人数据的生意。暗访时,我曾从一家大数据公司工作人员手里拿到过一份数据报价表。大半年后传来消息,这家大数据公司疑似因爬窃数据被相关执法人员控制,核心高管人员被警方带走。
  一切的种种不仅让我想探究个人信息保护背后的秘密,更让我希望把信息传递给更多的读者,“瞭望者”的职责不仅仅是记录和报道,更是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唤起公众的关注和重视。
  和《IT时报》相伴14年,在一批纸媒“倒下”时我也曾感到彷徨,但《IT时报》的纯粹和宽容让我依然留在这里。它的纯粹,在于它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坚守着媒体的职责和使命;它的包容,在于它始终关注着科技对这个世界带来的变化,就像一个“无穷符号”,不断延伸、扩展,探寻着无限可能。
  时代在变。在《IT时报》,在数字之都,我依然用笔、用眼、用心描绘着身边的变迁。“数字上海”专栏里,魔都的智慧蜕变是无数科技元素的融合与碰撞:随申码成为上海市民的第二张“身份证”,看病、借书、坐地铁都能用;“Hello老友亭”成为城市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是魔都一道时尚而温情的风景线……
  现在的我,不再迷茫,因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IT时报》,我成为一名伴随数字时代成长的记者,而这,也一定是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