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14 生产力的最前哨-
V14 生产力的最前哨 下载阅读 下一版 上一版 |
14生产力的最前哨
  • ·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

“提档加速”

  

IT时报记者钱立富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但无数的场景发生了巨变。在农田里,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耕种、收割的场景在很多地方已经消失;在矿井矿山,满面漆黑、满头灰尘的工人挥汗如雨的作业场景渐渐远去;在钢铁厂,工人无需处在高温、粉尘等恶劣环境进行钢材质量检测。
  这些只是缩影。在这20年,墨子传信、北斗组网、嫦娥奔月、AI成模,还有星地融合、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千行百业乘“数”而上,加速构建数字经济新优势。
“无人作业”新解
  农业劳动力减少,老龄化程度加深,在过去较长时间,人们对“无人种地”和粮食安全产生了担忧。而现在,“无人种地”在很多地方、很多场景下成为现实,只不过,“无人”不再是过去所理解的含义,而是意味着高效率、精细化。
  2020年6月下旬,《IT时报》报道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星成功发射升空,并独家获悉我国正酝酿北斗四号系统建设。次月,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并开通。从1994年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立项研制建设算起,经历了从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到北斗三号的“三步走”历程,我国用时26年全面建成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在天上“织网”成功,为包括农业在内的各行业插上了智慧“翅膀”。在2020年举行的工博会上,《IT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多项北斗实际应用。比如在农田中,在北斗加持下,耕地拖拉机可“无人作业”,会自动校正方向,精确控制农机行驶轨迹和速度,作业精度高达±2.5厘米,确保秧苗行距和深浅的均匀一致,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北斗卫星导航正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最近发布的《2024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农业领域北斗终端设备应用数量已经超过100万台(套)。
  除了北斗,还有5G,积极助力“无人农业”的实现。
  作为5G-A一项技术特性,RedCap(轻量化5G)技术正得到广泛应用。近期《IT时报》报道,在上海嘉定区外冈农场,“RedCap+视频+AI”帮助农场实现了水稻从种植、耕种到管收的全程无人化精准作业。通过RedCap将农机作业时的高清视频实时传输至控制室,农场作业人员在控制室就能对农机具进行远程启停、油门刹车等操作,成功实现了相同作业条件下,人员减少30%,土地利用效率提高2.3%,并使单位面积水稻产量提升了约2%。
  而在矿产作业场景下,在新技术助力下,“无人化”程度更高。矿冶科技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全国矿产作业90%都位于井下,环境恶劣、风险性大,导致矿业采掘遭遇招工难,所以企业有需求利用新技术推动智能化改造,向少人化甚至是无人化采掘作业方向发展。
低空经济“腾飞”
  “是陆地面积更大,还是海洋面积更大?”
  答案是:天空。在城市土地资源已是见缝插针的当下,3000米以下的空域资源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将会带来巨大的红利,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在5G-A、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推动下,低空经济正处于爆发的前夜。
  2023年7月,《IT时报》在《无人机托起低空经济》一文中描述了这样的场景:每到中午,从深圳星河商圈的办公楼往外看,天空时不时飞过几个黑影,它们迎着夏天的烈日,在天空中忙碌着。无人机取代了骑手小哥,将外卖送至楼顶的停机场,装载货箱后,无人机将按照后台系统规划的航线飞到指定地址。
  不仅是在深圳,在上海等多个城市,这样的场景也在上演。如在上海,去年4月首条无人机常态化商用航线已正式启用。
  5G-A技术为托起“低空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5G-A通感一体技术通过5G-A基站的内生感知和算力功能,在实现通信服务的基础上提供低空航空器、道路车辆等多目标全方位感知能力,可以对感知目标进行识别、定位和跟踪等,为保障低空空域安全、发展低空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低空经济蕴含无限可能,低空不仅仅可以建成交通系统,甚至可以建成工业系统,会延展出全新的产业链条。
量子技术开辟新赛道
  一百多年前,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第一次提出了量子概念,打开了和宏观物理世界极大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它有着很神奇的特性,比如量子纠缠、量子隐形传态等等。在普通人眼中,这个奇特的世界、这些新奇的应用一直离自己非常遥远。实际不然,量子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2024年全国“两会”,量子技术”成为热词,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开辟量子技术等新赛道。毫无疑问,“量子+”将有力推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催生新质生产力。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总师朱晓波介绍,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人类可以对单个粒子进行有效调控和测试,创造了全新的量子信息产业: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
  目前,量子通信最为成熟,已开始落地应用。在今年3月举行的2024年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大会上,《IT时报》记者看到,大量量子通信产品和业务已经落地,如量子密信、量子云印章、量子安全视频会议、量子安全U盾。比如量子密信业务,将量子加密技术与即时通信技术紧密融合,实现消息一次一密、音视频通话全帧加密、多人群聊文件传输加密等功能,确保信息不被窃取。
  相比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目前还处于原理验证和关键技术突破阶段,如何制造出实用化的量子计算机,成为业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但一旦实现,将对国家安全、产业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星地融合打开新空间
  2022年2月,《IT时报》独家报道的一则新闻,引起外界关注。
  2022年2月6日,中国女足在孟买举行的女足亚洲杯决赛中战胜韩国队,夺得冠军,举国欢腾。2月7日晚,中国女足乘坐飞机返回国内,在万米高空中接受央视采访。在这背后,是中国电信在提供“天地互联”。
  此后,“天地互联”技术不断精进,对用户越来越友好。去年8月,《IT时报》在《华为手机或将于9月全球首发消费级“卫星通话”》一文中独家报道,华为即将发布的Mate60高端型号将搭载卫星通话功能。果不其然,去年8月底,华为商城提前上线Mate 60 Pro,成为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让用户即便在没有地面网络信号的情况下,也可以拨打、接听电话。去年9月,中国电信正式对外发布手机直连卫星业务,用户不换卡不换号,即可办理使用。
  与此同时,业界不断在推动5G NTN(非地面网络)技术走向成熟。5G NTN可以提供无处不在的覆盖能力,连通空、天、地、海多维空间,推动地面通信走向空间通信。5G NTN主要包含IoT NTN和NR NTN,前者侧重支持物联网业务,后者侧重支持宽带数据、语音和固定无线接入等,IoT NTN和NR NTN都将有力推动生产力的提升。
  今年5月,《IT时报》率先报道业界首个NR NTN+VoWiFi融合组网现网试验获得成功,意味着此项融合组网具有可行性和业务的可用性、可靠性,这将为海运、民航等场景提供了安全、可靠、优质、便捷、低成本的连接服务,拓展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