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猛的力量
写在《IT时报》创刊20周年
□赖真
我偏爱既摇曳时尚风致又留存文化底蕴的地方。
《IT时报》社前后搬过三个地址。先是在北京西路,旁边是百年前的“海上第一名园”——张园,改造后从72家房客的石库门里弄,变成奢侈品牌集聚的潮流街区。后来搬到四川北路,附近是圆明园路外滩源,巴洛克、罗马式、装饰艺术派等各种风格的历史建筑中,从早到晚流连着喝咖啡、街拍的时尚男女。再搬到江宁路,周边有M50创意园,四处涂鸦的老厂房里,各类现代艺术展星罗棋布。这些老地方都是从城区更新中得以保留,并将传统与先锋融合,成为独具魅力的海派风情。
曾经和人开玩笑,说当下要当心“唯新主义”。每到年底,各方大咖举办跨年演讲,总能盘点出这一年的新思想、新业态、新模式。核心就是“恐吓式”布道:你再不改变,就会像废纸一样被从时代列车的窗口抛出。然而等你今年刚学会新打法,明年跨年演讲一听,又落伍了。跨年演讲永远让你觉得自己跑丢了鞋也追不上趋势。但凡你静下心来想一想,就会发现前两年让你学习的榜样已塌房一大批了。
相比之下,“娱乐至死”的抖音反倒大度些,厚今不薄古。抖音神曲有新歌,也有不断爆火的老歌,冷不丁就有《诺言》《焚情》《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这样的旧曲突然红遍全网,躁动了无数沉寂的心。那些被抖音翻红的歌曲告诉人们,不要光顾着往前看,有时回头看看也自有其意义。
这有点像《IT时报》对新闻报道的追求:好的新闻,就是多年后想起还是会内心颤动,生猛的力量击穿时光而来。
《IT时报》创刊20年了。回头想想,许多报道都让我们无愧于记者这个职业。
2009年,我的同事全面调查城市地铁向电信运营商收取高昂“进场费”,导致地铁轨道的移动基站建设困难重重。在系列调查报道发到第三篇的时候,全国媒体开始纷纷跟进,随后有关部门出手协调,地铁的通信基站建设就此提速,坐地铁也能畅打手机很快成为中国通信业领先的一个生动写照。
2015年,我的同事孤身去了百度推荐的一家“最好妇科医院”,去前专门做了体检,身体无恙。到这家医院一番检查下来不出所料查出严重妇科病,被通知立刻入院手术。同事逃离医院后写下调查报道《百度一下“最好医院”妇科疾病则“就此缠身”》。一年后发生了全国关注的“魏泽西事件”,陷入舆论旋涡的百度展开迟来的医疗广告整顿。
2017年,我的同事一口气买来了多款智能手机和智能门锁,用指纹加密后又不费吹灰之力地逐一破解,随后深度报道了主流的指纹加密方案存在安全漏洞,指纹识别形同虚设。在本报的连续报道后,多家手机厂商、智能门锁厂商和指纹芯片厂商进行了产品和技术方案的升级。
……
一个数字化的大时代,一家小小的报社记录过、影响过。
有一年记者节和同事们座谈,想了个题目:举世皆媒体,而我是记者。《IT时报》的标签是:原创、独家、新锐,这和围绕热搜做选题、迎合算法推荐的流量思维格格不入。互联网媒介爆发出以流量为代表的吞噬性工具理性,而专业记者始终还是要有对价值理性的坚持,它意味着独立的思考、深入的调查,意味着对科技向善的清醒、对世道人心的共情!
似水流年,一群人容颜未沧桑,还是想要当初想要的不一样。
有坚持的媒体注定不轻松。一位关爱《IT时报》的前辈领导有次执意给机会,让我在报协组织的会上谈谈做调查报道的心得。我斗胆讲的是:调查报道既考验记者的能力,也考验报社的担当。每当一篇调查报道发出,总会有各方托过来删稿,你是否能承受电话不断地婉拒直至“败光朋友”?另一方面,企业也会各种施压,给报社发律师函、给管理部门写投诉信,报社要应接不暇地向管理部门提交证据、汇报情况、呈送材料。调查报道从来不是记者一个人的战斗,而是看整个报社是不是都把“调查到底”当作一种信念。
报社20周年策划拍一张纪念照,大家讨论要把20年来的1000期报纸铺满摄影棚的墙壁,每人都指着自己写过的影响力报道合影留念。而我默默想的是,把这些年来报社收到的律师函铺满墙壁,全体同事在满墙“删除报道”“处分记者”“公开道歉”的信函前合影,那是我们不为人知的坚韧、不惧碾压的鲜活。
之前有6年时间我在《IT时报》上写评论专栏“IT独立谈”,开辟栏目时立下宗旨:“决不平庸,说无关痛痒的话;决不盲目,说人云亦云的话;决不谄谀,说讨好奉迎的话;决不暴戾,说挟私刻薄的话”。后来因工作忙碌,把专栏搁下了。但这个专栏的宗旨早已成为整个报社的共识。20年过去,我们报道的科技进程千帆过尽、万树新发,但当年的这份信念还是古调自爱、泠泠犹在。
有时也想,一份媒体经历的压力、困顿、挑战层出不穷,我们坚守的意义是什么?
《IT时报》创刊的理想是在数字时代中陪伴成长。彼时,没有3G、4G、5G,没有iPhone、iPad、iCloud,没有微信、微博、抖音,没有天猫、美团、滴滴,没有云计算、元宇宙、AIGC……如今的这些常态在短短20年前竟然全未出现在我们的生活。
回首从前有多惊诧,对于未来就有多期待。我们无法预测未来如何,但清楚数字浪潮必定急流向前。就像没人知道后摩尔定律会是什么,但没有人怀疑数字科技依然将指数级爆发。
凯文·凯利说:第三个千禧年的开端是一个绝妙时代,网络、云端、传感、智能等将人类联结,构成全球性母体,这是“这个星球上迄今为止发生的最重要、最复杂也是最令人惊叹的事件”,乃至千年以后的人们将无比羡慕我们经历了这一切的诞生。
作为一家IT媒体,我们正在记录这个“绝妙时代”的诞生。它能见证信息时代、数字中国的每一步蓬勃进程,能成为推动一场新质生产力和新商业伦理发展的文化力量,并且随着这个注定奔腾的时代一起迎接奇点的星辰。这是何其幸运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坚守的信心和价值所在。
一晃20年过去了,不为时间感叹是因为我们不曾辜负。
守望在金黄的麦田,望见远方星辰闪烁,我们还将在清晨出走,走过孤独的路,吹过迷惘的风,有光亮照见前方旅途漫长。
创刊二十年,对同行者而言,《IT时报》已不仅是一份报纸,它是我们共同书写的关于探索与坚持的长篇叙事。
无论未来如何变迁,那份对原创、独家、新锐的追求,将永远指引我们前行。
郝俊慧理想王 昕遇见钱立富那个夏日午后的北京西路林 斐在数字时代继续寻找真实潘少颖在这方阵地与时代共舞孙 妍记者十年,尽力为了一件事沈毅斌做一名新闻场上的“群演”贾天荣那是如何走上这条“不归路”的呢?毛 宇一名“E”人的跨行心声:写到说服读者孙永会一名“I人”记者的告白唐晓园记住那个夏天章蔚玮心存敬畏 行有所止戚夜云我在时报学到的三件事吴雨欣写给那段我喜欢的时光汪建君正其时也无不报焉李丹琦共成长的日子孙鹏飞新闻理想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