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3 新闻消费-
3新闻消费
  • ·鼓吹数字货币背后的“秘密”
  • ·网约车重回“补贴大战”时代?

鼓吹数字货币背后的“秘密”

  ■汪建君
  去年底,因为看房我认识了一位房产中介,91年男生,长相文质彬彬,说话斯斯文文,服务客客气气,我们一致对他好评。
  然而近段时间,他经常群发一些微信,大段大段关于某某恩师的人生培训课,间或夹杂一些语音,连续两个星期我每天收到,但从没有仔细去看去听。有一天傍晚,他又发来一段文字附加一条40多秒的语音,我点开后听了一下,完全惊呆了。
  语音里的他,声嘶力竭,语速极快、语调极高地卖力喊道:“你还在等待人生的成功吗?你还在苦苦地相守未来吗?……你想在半年之内实现人生的梦想吗?……恩师王某某倾情助力伴你走向人生巅峰。”
  声音还是那个熟悉的色调,但整个感觉已然不是印象里那个斯斯文文的他了。我心头第一个念头是:这家伙进传销了?于是便和他交流了一番。“你这是干嘛?”“渡人”,他很快回复了过来——简短二字令我更加惊愕。“你还知道我是谁吗?”
  “我知道,你是记者,记者需要和各种人物打交道,所以需要懂人性,恩师王某某的人生培训课……”
  如是一番交谈下来,他的核心离不开“恩师”,理念则是“渡人”,方式是“苦口婆心说服你相信人生培训课,不相信是因为你没遇到足够的灾难与挫折”,循循善诱又似带有一点恐吓。
  我由此更加判定他被洗脑,但也心生哀叹和疑惑:是什么能让一个平素温和的人突然变成另外一副模样?此时的他,狂热得叫人不敢相信。
  我思忖再三,最终得出了答案:是金钱。金钱的欲望能迷惑一切的理性,遮蔽所有的温和,一旦超出限度,狂热也便由此产生。
  数字货币的热潮也无不如此,在区块链技术的包装加持之下,大量代币项目不断被推出,没有多少人真正去关心项目本身的逻辑便豪情进入,入场就是为了烘炒币价然后伺机高位抛出,从中获利。
  近期,最为炙手可热的币圈大佬莫过于宝二爷郭宏才,他用炒比特币和站台费在美国购买了价值500万美元、面积为1万平方米的豪宅,命名“韭菜庄园”,又买了两辆劳斯莱斯——一辆是价值60个比特币的、整个美国只有一台、三个月才能提车的限量版劳斯莱斯;另一辆是价值25个比特币的、前天刚刚买来送给媳妇的白色劳斯莱斯幻影。高中文凭、长相匪气、本职卖牛肉的郭宏才无疑借助数字货币实现了人生翻跃,摇身一变成为社会的精英上流,更因此成为币圈里的先知般人物。
  郭宏才也享受着暴发户身份的塑造,在春节期间火热的三点钟微信群里,郭宏才一度高喊:“我玩币只为赚钱,不信什么自由和民主。”因这番言论,他两次被踢出三点钟群,他对此辩驳:“那些高举区块链革命的人都太虚伪!”
  郭宏才的言论,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币圈的整个生态信仰:在比特币价格从2万人民币涨到5万人民币时,有人卖房大举进入,相信不all in不可能成功;在一次币圈线下沙龙活动中,许多炒币玩家向我兜售炒币的可行性,“这是区块链的新时代,比特币终将涨至200万。”
  大多数人并不了解比特币和数字货币,但他们看到了郭宏才的豪车、别墅,相信这里面有钱可赚,所以代币发行项目的逻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游戏要有人不断进场来玩。
  所以,哪怕监管之下风声鹤唳,郭宏才也曾在小密圈里袒露襟怀:监管越强越好,政策出手了媒体就会跟进,媒体舆论炒起来了,就会有人关注,有关注就有新韭菜,就有接盘侠,游戏才能玩得转。
  数字货币在今天依然算是新事物,而每个新事物出现之初,都会流行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惊呼“这次不一样”;另一个是相信“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在我看来,对待数字货币,应将两种观点合二为一:从货币的形态来看,数字货币在长远的未来会取代现行的大部分货币,但也要看到,人类历史从来不乏对一个又一个热点的追逐,其背后的缘由离不开对利益的获取、对欲望的满足和对金钱的贪嗔痴妄。
  今日人们推崇并鼓吹数字货币,不在于数字货币本身的逻辑内涵与未来应用,而在于续接炒作创造金钱财富的可能性,故而,从这个角度来看,炒币和炒楼、炒股、炒郁金香无异,本质上都是一种狂热的投机行为,而历史一再表明:任何投机行为终将破灭并裹挟无数买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