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4 特别报道-
4特别报道
  • ·倪光南
  • ·王显玉

倪光南

从一颗“赤子心”到一片“中国芯”

  

编者按
  1978年,他们开始了自己的“小事业”;同一年,祖国亦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大事业”。在1978年开始工作的人中,有些功成名就,有些兢兢业业,他们用双手见证和创造改革开放的成就,用岁月记录了事业和生活的变迁。
IT时报见习记者刘慧莹
  倪光南的职业生涯就像一部中国计算机的成长史。当那个身材瘦削、精神焕发的男孩在1961年的夏天迈出南京工学院,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他的一生与计算机和中国信息产业紧密相连。人生就像一道道选择题。是留在加拿大,做年薪为国内工资70倍的访问研究员工作,还是回国主持“中国制造”?是追求企业的效益,还是坚持国家的自主创新主权?倪光南一次次选择了那条看似更艰难的道路。
改革开放,去西方国家取经来
  1978年,改革开放,风云际会。中科院计算所六室显示组的实验室里,也揭开了一场基于计算机文字识别与信息处理系统的实验序幕,倪光南正是这场实验的参与者。为了使计算机更早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倪光南中止了文字识别研究,转而专注于汉字处理成果的产业化,随后在1980年推出了第一项汉字处理产品——“汉字、图形显示功能板”,这项产品为当时负责生产的457厂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1981年,倪光南应邀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担任访问研究员,获得4.3万加元的年薪,要知道,这份工资按当时汇率,相当于国内工资的70倍。但他的注意力不在于此,倪光南一方面通过工作拓宽了技术层面的眼界,另一方面他也更深刻认识到国内外计算机技术的差距。他决定把先进技术带回中国造微机去。
  倪光南开始进行周密的策划,自己掏出几千加元购买足以研制几台汉字微机样机的关键器材,从国外转运至国内。功夫从不辜负有心人,1984年初,课题组开发出了汉字处理的第二项产品——LX-80联想式汉字图形微型机系统。这是一台完整的汉字微机,也是我国最早“产学研相结合”的尝试,通过将其转让给457厂、大连科华公司、广东省科学院实验工厂等四家企业,国内共生产了600台汉字微机。而随着联想汉卡的开发成功,汉字处理系统的完备,倪光南也备好了通往科技产业化的“粮草”。
二度创业,联想崛起
  1984年,响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号召,中国科学院提出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构想,鼓励研究所办企业,转化所内科技成果。同年11月,中科院计算所决定创办全民所有制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简称“计算所公司”,即联想集团前身),倪光南应邀于当年12月出任公司总工程师。
  倪光南的到来伴随着联想汉卡的全部技术引入,时任副研究员和第五届青联特邀委员的他开出三个条件:“一不做官,二不开会,三不接受采访。”以便全力以赴以最快速度推出产品。他把公司当成了自己的一生归宿,带领课题组通宵达旦地扑在研发工作的一线上。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适用于PC机的第一型联想汉卡终于在1985年5月推出,并开始投放市场。最早的联想汉卡包括三块集成电路芯片组成的电路板和一套软件系统,通过软硬件相结合的方法,使PC机处理汉字有了和处理西文相同的效率。联想汉卡也为公司赚来第一桶金,仅在计算所公司创建的头三年间它创造的利润即达1237万元,按当时物价折算,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七八亿元。
  随着联想汉卡在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计算所公司也随之更名为联想集团,而后倪光南将汉字系统的发展交给许志平负责,自己则带领团队在香港研发成功了“中国制造”的联想主板和扩展卡。1990年,采用自主设计主板的联想品牌PC计算机应运而生。
终生事业,进军自主核心技术
  一向力主研发自主核心技术的倪光南坚持认为,当时的联想应当进军核心技术,并顺应计算机与通信融合(ICT)的趋势及早作出部署。为此,倪光南于1992年立项研发联想程控交换机,1994年帮助联想与华为同时取得入网证。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朝向出人意料的方向。倪光南因向上级报告联想公司上市招股书所没有披露的重大负债持股问题,引得内部成员不满,于1995年被解除联想总工和董事的职务,1999年被联想集团解聘,那张他为联想未来勾画的蓝图随之流产。
  如果说联想时期的倪光南是在为一家企业而奋斗,那么被解聘后的他,成为一个为中国信息产业和自主创新的奔走者。倪光南在一份面向政府的提案中以微软和英特尔为例,详细论述了需要对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降低增值税率的理由,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18号文”随后在2000年应运出台,企业税收得到减免。
  为了发展中国自主产业,倪光南一方面呼吁政府及企业大力支持Linux在中国的发展,基于Linux发展自主操作系统,建立中国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与此同时,他主张中国借鉴俄罗斯经验,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加强在政府和重要信息系统中推广基于开源软件的国产操作系统,以增强信息安全。
  如今,尽管已经年近八十,但他始终在科技界奔走呼吁,唯有杜绝盗版,加强合作,才能用一颗中国心锻造出中国“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