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7 特刊-
7特刊
  • ·第一代电化教学:课堂翻天覆地变化的开始
  • ·第一代网络直播课:让大山里的孩子拥有改变命运的勇气

第一代网络直播课:让大山里的孩子拥有改变命运的勇气

  

时间:2018年10月 坐标:四川省喜德县
  2018年初冬,阳光照射下瓦尔学校的操场“热气腾腾”,下课铃响后,1000多名学生把不到2000平方米的操场挤得满满当当。从不到一米高的一年级小娃到1米8的大个子,他们都是来自喜德县的彝族学生,皮肤黝黑,眼神质朴清澈,脸上时常挂着天真的笑容。
  瓦尔学校的校长说,大多数孩子祖辈世代生活在大山里,他们很小就离开父母,翻山越岭独自来到这里。由于家境贫寒,为了省钱,不少孩子一天只吃一顿学校提供的正餐。但这里的学生依然保持着难得的阳光和乐观,因为对他们来说,能来读书已经是迈出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瓦尔学校位于凉山自治州喜德县,这里与凉山州州府西昌市接壤。2006年,学校建成时,县政府为了让县里的娃娃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特地在西昌边界处建了一所九年制的学校,并把学校两三栋教学楼“挤”进了西昌的地界,为的就是能更近距离地接受来自州府的优质资源辐射。
  与凉山州内的大部分贫困县一样,喜德县幅员辽阔,山地众多,大山阻挡住了这里与外界沟通的路,也挡住了这里改变命运的希望。直到2014年,县内依然聚集136个贫困村,城镇化程度仅有2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落后的生产方式,让这里的教育水平落后全国平均水平整整3年。
  孙资伍各莫就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彝族青年教师,她比任何人都清楚教育对这里的孩子意味着什么,她希望从她这一代开始,一直到下一代、下下代,有越来越多的彝族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
  孙资伍各莫和她的学生恰好站在了最好的时间节点上。
  2014年,瓦尔学校正式设立高中部的消息在整个县城传开,同一年,参与扶贫建设的中国电信为这里接通了高速光纤宽带,县政府为初建的三个高中班安装了65寸的屏幕,教委为瓦尔学校与成都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石室中学的结对帮扶牵线搭桥——一场“走出大山”的远程视频直播教学实验就此拉开序幕,相隔400公里的两个学校成了真正的“咫尺天涯”。
  3年后,孙资伍各莫成了瓦尔学校的一名老师,也是那一年,全校78名高三毕业生的成绩让全县都沸腾了——100%预科录取率,87%的二本预科(以上)录取率。很难想象这是2014年学校设立高中部以来第一届毕业生所取得的成绩。
  孙资伍各莫目送着这里的学生一个个走出大山,奔向新世界,她也看到了科技带来的新希望。
  作为年轻教师,孙资伍各莫和她的同龄人,比老一辈教师对互联网怀揣着更高的热情,比学生更能体会这种教育资源的珍贵。由于地处偏远,这里的青年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交流,也少有机会能近距离地向名校的名师学习,因此,教师的成长成熟的过程就比城市里同龄老师缓慢,更何况是学生?
  和成都石室中学结对后,孙资伍各莫明显感觉自己成长的渠道变宽了——光是来自石室中学历年的课件资源就从2016年、2017年一直到2018年,只要她愿意花时间,能看到任何一位名师的现场授课实录,因此她也和学生一样勤奋,争取时间向所有能学习的“名师”取经,学习如何系统规划知识板块,如何有节奏地推进授课进程。她的思路理顺了,学生们才能学得更清晰——如今,她的课堂上,总能看见“两位”教师,学生们先跟着石室中学的老师远程学习,然后再跟着她来补充知识点。
  通过两年的学习过程,孙资伍各莫快速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而她的学生也跟着她的步伐在不断向前,今年,她能把与石室中学连接的系统账号共享给学生们,让有能力的学生随时进入远程教育系统,自主学习。
  在瓦尔学校的100多名教师中,像孙资伍各莫这样的青年教师比例占到60%以上,他们是科技改变教育在落地过程中有力的执行者,也是乡村教育的未来。瓦尔学校的校长说,喜德县的学生与成都学生的差距至少有200分,他们希望能通过互联网远程直播教育缩小差距,一如他们当年将学校建在西昌边界一样——打通喜德县与外界连接的天堑,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改变自己和这个民族的命运。
  如今,这个诺言正在慢慢实现。今年又有126名高三学生从这里毕业了,90.42%学生完成了二本预科录取率,还有两位毕业生拿到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们正带着祖辈的期许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技术或许不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全部原因,但技术带来的原动力却让瓦尔学校以及更多像瓦尔学校这样被掩埋在深山里的学校和学生有了改变命运的自信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