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入局文旅,智慧旅游才刚开始
IT时报记者吴雨欣
刀枪剑戟翻飞的宋城、横店,小桥流水人家的乌镇、西塘,有一天人们发现这里不单单有林立的自拍杆、随处可见的二维码,还有人脸识别、指纹入园,这说明你身处的景区变聪明了。
继腾讯在2018年8月正式推出“腾讯文旅”品牌,9月,阿里巴巴旗下品牌飞猪的首个未来景区样板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杭州落地。如今,去乌镇的游客会发现自己的脸成了通行证,在乌镇检票、酒店入住、用餐都可以刷脸认证,另一个江南水乡西塘也正支持游客通过指纹识别入园。
万亿规模、资本青睐、政策红利让文旅成为香饽饽,一个个文艺范儿十足的景点正汇聚来自互联网巨头的力量进行数字化、智慧化改造。值得注意的是,科技与文旅的结合仍然是个新课题,对一些中小景区而言,依然面临数字化转型如何转、核心团队薄弱以及资金投入上的难题。
正在变聪明的景区
“2018年初,我们就已经开始刷脸入园。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宋城是与科技、互联网结合比较紧密的景区。比如,芝麻信用好的游客可以免押金穿古装,腾讯游戏和网易游戏也和我们合作,让游戏中的人物穿越到宋城。”宋城景区行政策划主管柯江娜告诉《IT时报》记者。
紧邻西湖景区的杭州宋城对旅游景点的搜索热度一直保持很大的关注度,其最核心的《宋城千古情》演绎的是通过光影设计、5D、VR互动技术、沉浸式剧场设计等来展现杭州,而景区内的动态《清明上河图》则是用投影技术和三维结合,呈现北宋时期都市日夜轮替的场景。“在散客大厅,有VR/AR可让游客与画面中的恐龙、企鹅合影,杭州G20峰会之后,我们的演出还加入了G20峰会上使用的技术。”在柯江娜看来,不管是从景区管理运营、营销引流,还是面向游客的智能硬件,科技元素正越来越多地与宋城文化融合,而IP、网红等关键词也贯穿在宋城的基因里。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作为离阿里总部最近的景区,可算是“非智能不可”了。目前,西溪湿地公园已经为自己装上了“大脑”,落地了智慧票务、智慧导览等系列功能。游园时,游客通过小程序就可以为自己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湿地公园还结合线上,设置打卡活动来带动景区内的其他业态,制造出更多的“二消”机会。
将“刷脸进行到底”的是乌镇,乌镇在西栅、东栅、乌村三个景区部署了十几台刷脸核销终端,游客在酒店登记入住、吃早餐都可刷脸,按照乌镇的计划,下一步游客听评弹、坐游船、棋牌室下棋都将可以刷脸。
对于上述越来越聪明的景区,仍在“局外”的文旅行业从业者们颇为“眼馋”。拥有丽江大研花巷、香格里拉独克宗花巷、西塘花巷的雪松文旅也在寻求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集团刚刚与腾讯文旅战略合作做旅游平台系统建设、智慧景区建设和文创IP的打造。此前,我们在丽江和香格里拉的项目也和阿里云合作智能引流,现在景区更关注转化率、游客体验中的提袋率以及品牌提升内容,究竟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一位在西塘花巷工作的雪松文旅工作人员告诉《IT时报》记者。
互联网公司充当“数字助手”
宋城景区背后的宋城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文化旅游集团之一,一直在积极布局科技、互联网。2017年,宋城演艺410万美元领投了做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公司SPACES,并在之后逐渐将该公司的技术应用到宋城景区和新建的主题公园。2018年,宋城演艺做PC直播的子公司六间房与密境和风(花椒直播主体)重组,密境和风的背后则是奇虎公司。虽然宋城景区在线下,但通过主播资源,宋城吸引了更多的线上用户流量,也通过互联网渠道将自己的旅游资源向外输出。
相较于有自我造血能力的宋城,传统景区在数字化升级上则更加依赖于与互联网巨头的合作,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乌镇智慧化的背后就是阿里巴巴旗下飞猪平台“未来景区”的落地。“旅游是幸福产业,在未来一定高速增长,我们也看到了大数据在旅游产业的应用是非常明显的。”飞猪大景区业务负责人徐翔告诉《IT时报》记者,从阿里巴巴的数据可以看出,国内的景区发展有三个趋势,一是旅游作为比较“重”且传统的行业,线上消费在慢慢扩大,高A级的景区线上渗透率有14%到15%,在全球知名景区已经超过了20%甚至30%;二是旅游人群的年龄在逐步下降,更加年轻化,而近些年国内景区数量在增加,包括特色小镇、度假酒店等,游客的选择也更加多样化,但很多景区在经营上良莠不齐;三是各类景区在生产、发掘和打造自己的IP,围绕IP出一些衍生品,在智能化上,他们也在引入各类高科技产品,比VR、AR等设备。“游客在游览时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买票、吃饭、上厕所要排队等,从游客体验上来说,都是要治理的方向。另外,景区人流量大,安全始终被放在第一位,安保、人流预警、踩踏预警,也是未来景区管理的切入点。”徐翔说,虽然景区与飞猪对接,但背后是阿里巴巴的生态体系,电商、支付、物流、阿里云、云计算等内部资源都可以整合到未来景区。
如果说阿里巴巴的切入点是景区,那腾讯的切入点则是城市。不管是“一部手机游云南”,还是“一部手机游武隆”,腾讯将目光放在了全域旅游上,希望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从传统封闭式的景区管理到开放的全域旅游服务,让游客在某一个城市的体验感全面提升。“互联网公司和旅游集团各取所长,不管是景区还是全域,互联网公司的角色定位是工具、助手,仍需要对方有运营、管理的能力。”徐翔告诉《IT时报》记者。
据原国家旅游局统计,2017年全年我国旅游直接投资超过1.5万亿元,同比增长16%,未来我国旅游度假产业规模将达10万亿级,成为支柱产业。在资本与政策的双重加持下,另有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的1至7月,文旅相关产业投资事件约有138起,涉及拟投资总额超5800亿元。“目前与我们合作的景区有200多家,合作程度各有不同。我们计划3年内落地1000家景区,希望把LBS服务、视频图像分析、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调度算法等技术与旅行中的各个场景相结合,让景区提升体验、增效降本。”徐翔告诉《IT时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