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1 时报要闻-
V1 时报要闻 下载阅读 下一版
1时报要闻
  • ·不想太累我只愿做一个傻傻的消费者
  • ·记者调查
  • ·刚说了想吃“日式料理”转头便给你首位推荐

不想太累我只愿做一个傻傻的消费者

  

潘少颖
  每逢3月,既有振奋人心的全国两会,也有大快人心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以及“央视3·15晚会”,因为对于那些恰好遇到糟心事的消费者来说,或许只有在这个“黄金时间”里,才能为自己的权益讨个说法。
  今年3·15消费者权益日的主题为“信用让消费更放心”,或许这是对消费领域信用体系的呼唤,也是对放心消费环境的期盼。假冒伪劣、虚假宣传、支付风险、信息泄露、霸王条款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监督权等还得不到充分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满意度和消费信心。
  所谓消费者权益,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互相信任,比如最普遍的假货问题,消费者出于对商家、平台的信任,才做出消费选择,但平台、商家真的能承担消费者的这份信任吗?纵观那些上过3·15舞台的企业,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欺骗消费者、藐视消费者,而消费者的维权之路并不好走,取证、碰壁、迂回……各种斗智斗勇、酸甜苦辣也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
  为什么“维权不易”?关键就在于商家“精明过了头”,这样的“精明”建立在消费者信任之上,却一点点磨灭着这些信任,反过来看,其实也在动摇商家的根基,信任没了,根基自然也没了。
  如今,从信用角度来看,个人有征信报告、芝麻信用分等评判个人信用的标准,还可以凭信用消费,那么商家、企业有吗?当消费者选择一个商家,他能知道这个商家的信用如何吗?有没有一套完整、公开、公正经营者的信用体系可以对经营者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
  本期《IT时报》关注的是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的泄露,但其背后,正是对那些互联网App的拷问:如果靠自律无法让App不再偷窥或者过度获取用户信息,那么法律能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用体系来约束他们?
  我想起电影《天下无贼》中的一段台词:他凭什么不设防啊?他凭什么不能受到伤害?凭什么?是因为他单纯啊?他傻?你为什么要让他傻到底?生活要求他必须要聪明起来。
  我想,如果在一个有信用体系的消费环境中,消费者未必要被“逼得”有多聪明,我们只想做一个懒懒的、单纯的消费者,因为身边没有假货、没有欺诈、没有所谓的“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