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3 时报快评-
3时报快评
  • ·我喝不下杠精的“三表奶茶”,选择关掉手机麦克风
  • ·无标题

我喝不下杠精的“三表奶茶”,选择关掉手机麦克风

  

■王昕
  3月20日,微信公号“三表龙门阵”在其文章《偷听、杀熟,总有人想害朕?》中言辞犀利地对本报《隔屏有耳,记者耗时3个月测试,美团饿了么是否在“偷听”?》报道提出了质疑:你以为自己是皇帝?App有精力对着你偷听、杀熟?知道背后技术多复杂、要消耗多少资源吗?
  纵观三表”的公号文章,我觉得他只说对了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大数据时代,人们普遍患上‘受迫害狂想症’。”
  在这个时代,患上“受迫害狂想症”的人们是鳃鳃过虑、杞人忧天,还是惶惶不安,手足无措?
  无奈的是,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为自己120个担心。
  互联网商业环境正在无所不用其极地搜刮着个人所有的行为习惯和点滴个人隐私。
  在暗网和网络营销公司的数据库里,你我他已经被化作一个个手机号码和IMEI码,并被标上一连串各色各样的标签,信息精确到吓人,你是男是女、职业是什么、结婚了吗、一年挣多少钱、有没有小孩等都只是最基本的标配。
  今年央视3·15晚会刚刚曝光骚扰电话黑产关联公司璧合科技,令人芒刺在背的是,璧合科技的两大股东是蓝色光标和科大讯飞,两大A股上市公司,一个是公关广告业的头牌,一个是大数据领域的翘楚,它们双剑合璧之后,个人信息数据营销的整个产业链已经被包圆了一大半。
  大多数人有所不知的是,央视3·15晚会WiFi嗅探获取个人隐私信息的行为根本不新鲜,并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线下消费场所,只是你毫不知情罢了;在一些线下商超,最先进的摄像头时刻拍摄着你的消费行为,当你第二次光临这个商家时,没人会认出你,但摄像头会。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商家可以推荐你上次曾购买或曾驻足的商品。
  互联网公司正在线上和线下以数十、数百亿计的海量信息,在自家黑洞洞的机房服务器里为每个人“画像”,多“看”一点,多“听”一点,就能画得更“像”一点,从抽象画,到具象派,直到“比你妈更了解你”。
  所以,《IT时报》有理由患上“受迫害狂想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我们保护最后一点隐私的“求生欲”。
  三表说对的第二句话是,“表哥所知也有限,随便说说。”
  与三表一样的是,无论作为记者还是媒体,我们都对个人隐私泄露背后的灰色产业链“知也有限”,不同的是,我们从不“随便说说”。
  作为媒体,我们有理由、有责任发问、质疑,我们自己测试调查,我们采访技术和行业专家,我们时刻警醒企业看似正常的经营行为去触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而且,我们拒绝被收买。
  三表说,互联网公司没必要“偷听”数亿多用户的“闲唠嗑”,事实恰恰相反,这正是互联网公司梦寐以求的能力。
  美国消费者保护组织Consumer Watchdog曾出具报告显示,亚马逊、谷歌等智能音箱很有可能偷听用户。该组织研究发现,即使用户认为智能音箱在“休眠”的状态时,它们也可以被“唤醒”,实际上,这些设备只要开着,就一直都在收听声音。亚马逊设想用语音助手Alexa收集信息,并建立房间内任何人的档案,并依此向其推销相应产品;相比之下,谷歌“管”得更宽,无论是家庭成员对电视节目的喜好,还是他们的卫生习惯,谷歌都想知道。
  璧合科技被央视曝光后,蓝色光标和科大讯飞公司表示对璧合科技的恶劣行径毫不知情。《IT时报》报道后,美团和饿了么的回应也是:“没有偷听”。
  我们没有得到答案,但我们在做出艰苦的采访,去反映发现的问题与心存的疑虑。难道,媒体连发现问题的态度也不能有?正因为我们“知也有限”,所以我们连续进行了追踪调查报道,我们希望尽一切可能接近真相的核心。
  三表假设,“要是郭德纲在台上说《满汉全席》,那么下面千八百个听众和于谦,回家打开美团或饿了么,首页推荐全得是: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儿、烧子鹅……你用脚趾头想想,这事可能吗?”
  请收起你的脚趾,因为这完全可能!如果外卖平台能卖熊掌、鹿尾儿、驼峰、象鼻这些保护动物,相信“三表哥”就能多个下酒菜了。《IT时报》的调查报道希望从技术实现、商业动机、产业环境、实际案例等多方面证明,这根本不是天方夜谭,甚至都算不上是一个假设,而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着的事情。
  我们追问隐私是如何泄露出去的,三表说这是“搞笑”的事情。我们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