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5 新闻产业-
5新闻产业
  • ·生物识别创业“蓝海”潮涌
  • ·搜索领域再现“搅局者” 虎博对标金融界“谷歌”

生物识别创业“蓝海”潮涌

创业者遇技术、成本、政策“三道关口”

  

IT时报记者潘少颖
  人脸识别、虹膜、掌纹、声纹……这一个个高端的技术名词如今变得越来越普遍,先是BAT等巨头携着资本、品牌力量顺势入局,紧接着,独角兽公司开始崛起,然后不少创业企业紧跟步伐。
  然而,在个人生物信息识别领域创业,比一般行业需要更多的技术、资金、场景、数据变现背书。早在2017年3月份,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就惊叹“国内出现了四家以人脸识别为主的创业公司现象不合理。”但依然有创业者愿意趁风起时闯入“风口”。
小企业“高薪”抢人
  “对于进入生物信息采集识别应用行业的创业来说,核心技术是最为宝贵的,因为技术和市场是相辅相成的。”詹女士是深圳掌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在她看来,这个行业最主要的竞争点就是核心技术,“以人脸识别为例,此前它的技术瓶颈是距离和逆光,比如以前要求距离屏幕要在50cm以内,且人脸要正对屏幕、不能逆光,现在距离已经扩展到了1.5m以外,还实现了无感识别。”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目前识别准确率最高的是虹膜识别,虹膜可以提取173个独立特征编码(也称自由度),误识率地只百万分之一,但也正因为特征丰富,包含了很多相互交错的斑点、细丝、冠状、条纹、隐窝等的细节特征,比如,如何方便地采集虹膜图像、采集到的虹膜图像是不是来自活体等等,都是采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虹膜锁,此前模块比较大,但如果把模块缩小,电池也会变小会影响续航。仅仅要攻破这个难题就需要很长时间。”詹女士说。
  在声纹识别领域,也面临着庞大的数据积累及对数据精确标注、声纹识别训练库建立等难点。
  一位业内专家表示,相对于头部企业而言,算法的差距越来越小,但后面梯队的公司在技术上还有较大的差距。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要想跟上头部企业,必须要拿出更多的“诚意”,詹女士告诉《IT时报》记者,公司普通研发人员月薪至少3万元起。
虹膜成本有望与指纹持平
  “虽然虹膜的识别率较高,但应用还比较局限,再加上对距离有着较高的限制、部署价格更高,对行业来说,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这里还是蓝海有待开发,坏事是开发的前提是继续提高技术、降低成本。”詹女士告诉《IT时报》记者,她所在的公司用外包、和软件公司合作降低成本。
  虹膜之所以不能像指纹一样大规模普及,成本高是重要原因之一,据了解,一款高速运算的虹膜芯片由系统控制和虹膜识别两个子系统构成,外围系统处理包括电源管理、存储管理、通信管理、接口标准和保密等,虹膜识别系统负责算法,只有把体量做大,才能降低成本。
  好消息是,随着虹膜锁上下游产业链的成熟,2020年,智能锁产业能达到400亿产值,而虹膜锁占据其中的20亿,虹膜识别的成本也可以降到与指纹识别齐平。
数据变现有风险
  有人说,在生物识别领域的创业企业,基本都是踩着别人的“尸体”活下来的。
  “行业内的创业公司,几乎没有谁在赚钱,大家基本上都在亏钱和烧钱。”詹女士坦言,各个公司都在探索合适的商业化模式,但是没有谁走出一条已经被证明是完全可行的商业化路径。
  一方面是大量资本涌向这个行业,另外一方面则是变现的渠道和模式还不明朗。
  对于行业内的企业而言,数据是他们最重要的价值,数据变现是他们追求的方向。但目前,我国的个人生物信息采集和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那么多数据可以利用,虽然很多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采集到个人生物信息,但要把这些数据打通,还需经历大规模的推广。
  有业内人士预测,如果从用户数据侧发力,估计还要5年时间才能获得商业价值,但这还取决于企业在获客、产品方面的水平,或者创造出某个行业级的应用,才能离盈利更近。
  而且,数据的使用有多重掣肘。今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就关于保护个人生物信息提出了提案议案,呼吁加强对采集个人生物信息企业的监管,为保护个人生物信息立法等,不能让这些对于个人主体来说唯一的信息“裸奔”。《IT时报》记者随机查询了几家该行业企业的工商信息,发现这些企业均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但并非所有企业的经营范围均包含生物信息,掌虹信息的经营范围中包括生物制品、生物科技产品的研发与销售;声纹识别与智能语音方案提供商声扬科技的经营范围中没有和生物相关的条款,只有语音技术研发、语音支撑软件开发等;北京眼神科技公司主要从事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在其经营范围内,以计算机技术开发为主。而无锡一家名为指网的生物识别科技公司,其主要生产生物识别软硬件产品,如指纹U盘、指纹鼠标、指纹硬盘等,在其经营范围中包括从事生物识别技术开发、生物识别网络身份认证应用软件的开发和运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