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一位叮咚买菜的配送员对《IT时报》记者说道,发展一个新用户,配送员可以获得18元拉新费用,同时,用户还会获得1张18元的满减优惠券以及成本在十几元左右的蔬菜、调味料等赠品,由此可以估算,叮咚买菜的获客成本至少在50元以上。
成本还在增加。或许是因为近日竞争加剧,另一位用户告诉记者,在地推人员那里下载叮咚买菜之后,他不仅拿到了两瓶价值20元左右的调味品,而且App里还送了两张49-15的满减券。
海通证券研究所对叮咚买菜盈利模式的三种情景做过测算。这份模型测算指标为:前置仓面积约300平方米,假设平均租金水平3元/平方米,客单价50元,毛利率30%,单仓20个配送员、10个分拣员。
经过测算,叮咚买菜在日均800单/ 1000单/1250单情况下,税后月收入各为103/128/160万元,年坪效各为4.2/5.2/6.5万元/平方米,人工成本各为24.5、26.6、29.2万元/月,年度亏损额分别为98/55/0.2万元,亏损率各为7.9%/3.6%/0.1%。
基于以上假设,当前置仓的日均订单达1250单时,按年度计算约亏2万元,占总收入的-0.1%,才能基本实现盈亏平衡。
叮咚买菜官网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3月,叮咚买菜日单量突破20万单,2019年5月,其前置仓数量达到345个,可以推算,其单个前置仓的日均单量为580单左右。根据海通证券研究所的测算结果,叮咚买菜的亏损率高于7.9%,距离1250单的安全线还有超过一半的路没有走通。
海通证券的报告指出,当前叮咚买菜最大成本来自于人工成本(配送费)。
作为一家上海本土成长起来的创业公司,叮咚买菜自2017年5月上线以来,就打出“0元配送”“一根葱也能送”的卖点,不到2年时间便迅速在上海打开市场。
5月21日中午,记者从位于普陀区一家叮咚买菜前置仓了解到,该仓库负责分拣员有10人,每月工资在7000-8000元,一名叮咚外送人员也告诉记者,每送一单提成3元,每天大约送80单左右。
然而,“零元配送”降低配送门槛的同时,也拉低了客单价、推高了配送成本。一位买家告诉记者,他为了将App里的满减优惠券用掉,明明可以一次购买的商品,特意分了两单配送。
免费配送是电商企业拉新的有效武器,京东、盒马都曾用过这招,但随着客流稳定、客户数量上升,便逐渐开始设置配送门槛,更关键的是,这种营销手段通常较适合使用于单价高、毛利率高的商品。
从商品价格和定位来看,盒马基本面都要高于叮咚买菜,目前也只对首单执行零元配送,京东更是将配送门槛提高到99元。叮咚买菜如果一直执行零门槛配送,配送成本将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包袱。
生鲜是场持久战
尽管进入互联网菜场的大佬很多,但目前以区域性小玩家居多,“这些小玩家在商品体量、品种上也难以和传统菜场相抗衡。”黄渊普告诉记者,对此,Sunny深有体会,因为家人很钟情某款调料品,而叮咚没有这款调味品,“只能在京东到家等平台上购买。”
不过,品类的竞争将越来越同质化。
Sunny经常在叮咚买菜上下单,是因为“有活鱼”,而每日优鲜上常见的是一些进口、冷冻的鱼。但每日优鲜人士表示,这是因为在做前置仓从1.0到2.0的版本升级,“2.0版本采用智能化系统管理,能根据定位附近的前置仓来决定App里的内容,以后会有活鱼的。”
“叮咚买菜在上海的密度还不错,尽管还没赚钱,未来却很可期。但如果仅仅卖生鲜水果、网上卖菜,不做进化、演变,那谁也不看好它。”云阳子表示。
竞争激烈推高获客成本,补贴力度大,烧钱换成长速度,速度决定最终战局,互联网公司们能否靠这些拼杀出一个菜场里的“滴滴”?
曹磊认为,随着巨头们以不同形式进军社区菜市以及区域玩家不断升级创新,竞争不断升级也将推动原有行业格局加速洗牌,未来生鲜市场的线上渗透率或将会逐步提升,这意味着,生鲜电商之战仍是“持久战”,而“菜篮子”之争仅是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