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4 时报独家-
4时报独家
  • ·裁员余波未了 员工蚂蚁撼树
  • ·“无监督学习”让AI更聪明
  • ·探索火星、发力量子,中美以前沿科技叩开未来之门
  • ·5G+医疗:

5G+医疗:

异地操作同步进行的手术

  

硬件篇
  无影灯下,手术刀伸进患者的腹腔。紧握手术刀的,不是一名医生,而是一个手术机器人。
  在这场手术中,医生的角色并未缺位,他正坐在操作台边,戴着一副VR/ MR智能医疗眼镜,病人手术的现场画面会呈现在他眼前,如同亲历手术台。“亲临”现场的,还有手术室外的医学院学生。当手术现场、操作台的画面被传输到VR眼镜、大屏幕端,这群学生能够通过一场手术直播积累经验。手术过程中,医生还能和学生们实时互动,答疑解惑。
  这不是天方夜谭,上海仁济医院就实现了这一场景,依托的是5G网络。
  相比于4G,5G更稳定的网络、更低的时延、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意味着医生的动作能由手术机器人高度同步还原。而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视频图像没有出现延迟、卡顿的情况,能大大降低医疗专家出现误判的情况,从而保证手术的成功率。
  在多个此类5G+手术机器人的现场,尽管操作台已与手术台分离,但两者的距离并不遥远。实际上,我们并不难想象一台远程手术的场景,一位千里之外仍在出差的医生能够通过控制手术机器人来完成一场手术。这不仅节省了医生来回奔波的精力,也缩短了病人等待手术的时间。
  不只在远程手术上,当5G和AR被放置在医生巡房、查房情景中,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效率的提升。有业内人士表示,一般情况下,一个主任医生一天只能查20个患者。有了5G+VR技术的加持,主任医生可以随时随地查房,一天能查上百个病患。
  当医院连上5G信号后,医疗资源因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带来又一次变革。
  AR和VR眼镜被认为是首批受益于5G商用加速落地的硬件,尽管此前有VR、AR商用元年的说法,但是在4G时代,眩晕的体验感令两者归于沉寂。
  晕眩感的由来在于时延高、画面不够精致,无法骗过大脑。5G的低时延特性能够解决前者的问题,而更快的传输速率令4K、8K分辨率的视频融入VR、AR世界。
  通过AR眼镜参与电话会议,PPT页面被传送至你的眼前,演讲者能在页面上标注、划重点,这是AR在智慧办公领域的可能。
  当你不知道如何维修一辆摩托车,远在千里的师傅会一步步指导你,将机械零件画像一块块拆解标注,这是又一个未来的运用场景。
  一副AR眼镜,甚至能识别身边人的面部,辨认出他们的身份信息,这是5G在安防领域的潜能。
  VR也开始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用VR眼镜上课、购物、听音乐会……这些运用场景逐渐落地。在未来,AR和VR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VR/AR也会越来越轻便。
  或许,《头号玩家》不只是一部科幻电影,还可以是对未来世界的一种预告。
  上海仁济医院的病房内,多款机器人在楼道中穿梭,他们步履匆匆,是的,因为他们的任务很重。
  一台消毒机器人,集紫外线消毒、超干雾过氧化氢消毒、空气过滤三种消毒灭菌方式于一体,还拥有自主导航技术,能够按照规定路径自主消毒。即便操作者下班了,这台机器人还能高效完成任务。
  一台试剂配送机器人,能够用于检验、血液标本配送及试剂自动配送管理。根据标准化流程、指纹识别、全程可追溯、多点配送等要求配备的机器人,可以满足科研楼试剂库房与实验室配送需求,解决库房繁重的配送任务。同时,这台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进入一些易感染、高辐射场合,避免人类身体上的伤害。
  AI和5G相辅相成,5G能将AI计算延伸到云端、边缘端。这意味着,性能更强、效率更高、体积更小的机器人极有可能诞生。
  或许有一天,无人机会成为一种新的“监控”,一只空中之眼。
  一台无人机搭载着摄像镜头在空中巡视,实时记录、观测、识别地面上的一切。记录,只是起点,而分析、识别,需要将对回传视频的清晰度提出要求。
  好在,5G的高带宽、低时延特性可以实时将高清视频流回控制中心,并通过云计算、边缘计算快速分析视频内容,这是无人机在安防领域的运用。
  对高压电变电站的电路检查可能存在潜在危险,如何更安全地巡检成为关键。此时,无人机被派上用处。5G下的无人机替代人工巡视,在拍摄的视频中分析出问题,这是无人机在工业领域的一项运用。
  当遇到极端状况时,无人机在5G网络的支撑下还能替代人类完成物流、灾情勘测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