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调查:消费者质疑药品扫码信息 数据同步放开是关键
药品包装盒上的电子监管码是追溯的重要渠道
IT时报记者孙妍摄影报道
“我怎么敢吃?”药盒上标注的有效期是2021年12月,但扫描药品电子监管码却发现,同一批次的10盒药全部显示已过期13个月。2月12日,安小姐在健客网上买了10盒盐酸左氧氟沙星片,为了疫情期间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
作为一名医学生,安小姐很有意识地扫描药盒上的电子监管码,发现药盒与电子监管码平台显示的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都不同,她第一时间询问健客网客服,并要求退货退款,但没有协商一致。
当药品包装盒上的生产日期与电子监管码显示有出入时,到底哪个信息是可信的?这是不是过期药?
315期间,《IT时报》报道了该案例,记者发现,中国药品监管的乱象,在疫情期间再次显现。
就在3月11日,国家药监局在官网连续发布包括《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和生产企业追溯基本数据集》在内的五项信息化标准,并宣布自发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问题出在药上还是码上
就在《IT时报》315报道发布后第二天,时隔首次投诉一个月,健客网客服首次主动联系了安小姐,并发来了该药生产厂家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下简称“彼迪”)出具的《关于药品电子监管码及有效期的情况说明》(下简称“情况说明”)。
根据安小姐提供药盒上的查询电话,《IT时报》记者多次致电彼迪,对方表示,根据生产批号、电子监管码信息,这10盒药确为彼迪生产,生产日期与药盒上标注的一致,还在有效期内。“我们没有资格直接向健客网这些医药电商供药,健客网应该是在我们的大批发商处拿的货。”彼迪质检部门回应。
关于药品电子监管码平台显示已过期的问题,药厂的解释是,该平台在2017年7月27日就已终止运行。当年11月,就已经无法登录该平台查询药品的流向信息。该平台停止运营后,消费者无法通过网络查询到带有电子监管码的药品信息,所以彼迪在包装盒上印刷了查询电话,以便消费者来电咨询。“如果电子监管码平台已经停用,药厂为何不直接停用这个码,或者扫码后显示追溯码异常,反倒不会让消费者产生疑虑。”安小姐提出质疑。
对此,彼迪表示,药品包装是在药品生产前印好的,所印的电子监管码由国家监管平台分配到企业,企业再委托药品包装的印刷厂家成批印制。“之前下载的电子监管码还没用完,电子监管码平台不能用了,我们就没有再向平台上传信息,所以会出现错误信息,但我们的数据库里还能查到准确信息,消费者可以打电话查询验证。”《IT时报》记者致电健客网提出采访需求,截至发稿前,对方的回应是,已与消费者沟通,正在协商中。
由此,健客网和彼迪的回应都是“问题出在药品电子监管码上,而不是出在药上”。
抽样扫码30余种药品未发现信息不一致
虽然彼迪在情况说明中的时间略有出入,但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药品电子监管平台确实已于2017年3月1日停止运营。
既然停运,那么药厂也不会再投入成本维护电子监管码,这是否意味着,安小姐的遭遇是常态?
3月16日,《IT时报》记者在其他医药电商平台购买了同一厂家生产的盐酸左氧氟沙星片,3月18日收货后扫描电子监管码发现,生产日期、生产批号等信息都与药盒上标注的一致。而且,记者购入的药品生产日期为2019年10月13日,比安小姐购入药品的生产日期还早一个多月。
对此,彼迪质检人员解释:“我们也用支付宝等扫过仓库里的药品,有些显示正确,有些不正确。”根据健客网客服对安小姐的回应,健客网仓库里存有该药厂4批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前3批药扫码后显示生产日期不一致或追溯码异常,只有第4批是一致的。
到底是彼迪存在大量电子监管码异常的问题,还是所有药企普遍存在这一问题?《IT时报》记者抽样调查了市面上30多种药品,其中只有5种药品没有在包装盒上标注电子监管码,其余电子监管码与药盒标注信息均一致,这5种没有标注电子监管码的药品多为中医医院开具的中药、中成药等。其中,哈药集团自建了产品追溯码,只能通过其自己的App扫码,才能看到药品生产、运输、销售等全程追溯,在电子监管码平台上,只能显示生产批号、生产厂家、批准文号、生产日期等药品基本信息。
药品电子监管码重启
电子监管码相当于药品的身份证,可以杜绝假药、问题疫苗、过期药等问题,方便消费者甄别,但其推行过程一再受阻。
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始建于2005年,由当时的国家食药监总局和中信21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合建,后来,阿里巴巴成立阿里健康,正式接手药品电子监管网。电子监管码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设备费用昂贵、工作量大等问题,也引起行业内极大争议。
下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