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变“offer收割机”
投一波简历。一整天下来我会看无数次招聘App。”晓欣说道。
实际上,跟晓欣一样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不在少数。晓欣告诉记者,她所在的班级有20人,近一半的同学没有得到offer,“大家都在疯狂找工作。”
几天之前,晓欣刚刚结束了4家上海科技公司的面试。“3家没有后续,1家本来要发offer了,但又临时加试让我做另一份工作,我不喜欢,应该是黄了。”
“我们这届毕业生真的太难了。除了同届的求职者之外,有工作经验选择跳槽的求职者甚至受疫情影响公司倒闭失业的人也在与我们竞争。为了找到工作,我现在已经降低了标准。”晓欣说道。
半导体、软件等仍是抢手专业
与晓欣相比,辰锋(化名)是硬币的另一面。从开始投递简历到成功获得offer,他只用了2个月时间。
此前考虑读博事宜,直到秋招中旬,辰锋才开始投递简历。2个月内,他申请了40家公司的56个职位,参加了10个面试后得到了8个offer,长江存储、宁德时代、中芯国际、比亚迪、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均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90后的辰锋是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专业的一名“准理学硕士”。在校期间,他的绩点位于全班第一,还参与了不少科研项目,“班里一共25人,除去10个继续读博的同学之外,其他同学都拿到了offer。”
在大连本科毕业生张一(化名)读的是软件工程专业。年后开始,他在招聘网站上投递了近20封简历,目前收到4个offer。
至于具体的公司名称,张一不愿透露。“我打算去的那家公司坐标北京,是一家知名民企,录取职位是软件开发。”在张一看来,此次求职经历略受疫情影响,但最终结果影响不大。
有了面试经历,辰锋对目前市场上的招聘需求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按专业划分,找工作比较容易的专业从高到低依次是计算机、电子电路、半导体、材料、物理、化工、化学、环境、生物。毕竟所有人都想找一个好工作,一旦高薪的工作投递简历人数变多,HR在筛选简历时会自动筛掉与职位无关的专业,提高招聘的门槛。”
“就业寒冬”怎么过?
疫情发生以来,企业停止招工的信息屡见不鲜。此前,有消息称3月18日起富士康大陆所有厂区普工全部停止招聘。不仅如此,长城开发、深越光电、思坎普、启悦、恩斯迈、比亚迪等企业也传出了停招的消息。3月18日当天,大型玩具制造商泛达玩具因欧美取消订单宣告结业。3月21日,知名品牌Cosonic耳机制造商佳禾电子因疫情宣告工人全部降薪或清退出厂,东莞某大型制造企业因最大客户美国FOSSIL全部取消订单,不得不宣告放假3个月,前途命运堪忧。
多项数据无不指向今年的毕业季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寒冬”。目前,各地已经推出了促进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4月27日,为鼓励和支持小微企业吸纳就业,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将对所有在汉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2020届毕业生给予每人1400元的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就业政策方面,此前石家庄为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最高可提供10万元担保贷款,有条件县(市)、区对创办的小微企业推行“零收费”;天津放宽企业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首次出资额允许为零;青岛大学生回乡创业可享最高45万元贷款;江西从平台搭建、创业主体、财税扶持、优化服务四方面,推出11项措施,优化大学生创业等等。
今年2月,教育部出台了关系应届生的就业举措,提出在往年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实施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特岗教师计划、选调生等基层项目。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自主创业。推动大学生在重点区域(大湾区、雄安新区等)、重大工程(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重大项目(港珠澳大桥等)中寻找机会、实现就业。此外,深度挖掘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和实体经济融合创造的新就业机会,帮助毕业生在传统渠道外多方位就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资深HR小北建议应届生先就业后择业。对于拥有多个of⁃fer需要选择的毕业生,建议去大企业就业,“大企业晋升通道较多,岗位种类丰富,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可以先做全、后做专,去大型企业的平台工作有助于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