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2 现场直播-
2现场直播
  • ·成为李佳琦,没那么容易!
  • ·《中国新说唱2020》:多维度创新,说唱文化再度出发

成为李佳琦,没那么容易!

本报记者亲历直播带货,讲述镜头背后的故事

  

IT时报记者孙鹏飞
  一张疲倦的脸出现在直播间里。
  直播前一晚只睡了3个多小时,临时换品,新一版台本直到直播前两三小时才敲定。甚至在上播前,还没来得及和主播详细对上一遍稿,一切都很匆忙。
  身体不自主颤抖。为了防止潮湿环境对网络线路有影响,苏宁直播间里的冷气开足马力。一位工作人员回忆称,不久前贾乃亮直播的那个夜晚,他冻得想要披上冬装。
  好在这一份冷意,可以掩饰内心的紧张,让发热的大脑冷静。
  故作镇定的一句开场白,意味着直播开始,这是记者人生中的第一场直播,来自苏宁媒体体验直播专场。在接下来的十五分钟内,内心无法平静,害怕会翻车、卡壳、词不达意。转念间,不少网红主播曾经发生的片段,闪现眼前。
如何更自然地介绍产品?不复制李佳琦,也许没有更好答案
  “不用担心直播效果,会有一位专业主播陪同。”直播前,一名苏宁工作人员反复宽慰记者。
  搭档的主播是苏宁工作人员苏拉。几个月前,苏拉参与苏宁的直播活动,一个月播两三场。苏拉还有另一重身份,抖音的美食UP主,已经积累了40多万粉丝,有着如何与镜头交流的经验。嘴角45度裂起,露出牙齿,是她展现亲和力的表现。
  苏拉眼神看向我的方向,示意我上场。“大家好,我是捣乱型主播。”尽管用词俏皮,但我的语速还是快了些。对台词时,苏拉曾提醒,声音不能太低沉,慢慢说。
  直播首秀,参照已有成名主播的讲话风格,是一种不会出错的复刻。薇娅咄咄逼人的语速,能快速激发观众的剁手欲望。而李佳琦亢奋的语调,也让画面变得魔性。“买它!”如今还会常常出现在其他直播间里。但复制下一个“李佳琦”“薇娅”,意味着没有任何特色。“就像朋友间聊天,放轻松,自然点。”苏拉建议道。
  直播一开始,苏拉问道“如何用一句话形容香蕉牛奶的味道?”“或许是甜蜜的爱情吧。”这是记者的第一句台词。
  李佳琦曾对媒体表示,他的很多金句是随口而出。但留给观众的,却是画面感。借由这个想法,记者没有按照台本来,“牛奶清新的味道,如同漫步在森林中……”
  甚至,在直播间里用牛奶“干杯”,让减肥的苏拉继续喝牛奶,都是在有意无意间去台本设计。
  苏拉对于记者的跳脱反应没有意见。两个陌生人在镜头前读台词,本是尴尬。我们选择在大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各自自由发挥。
  慢慢喝下一口香蕉牛奶,缓一缓。但不参照李佳琦、薇娅,如何更自然地介绍产品?至今还没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一直回避镜头?学会和镜头打交道,习惯就好
  “第一次直播,你会紧张吗?”这个问题,曾问过多位直播网红。还记得淘宝直播第三大主播烈儿宝贝听到这个问题时,笑着点了点头。当时的她,声音很轻,找不到镜头,眼睛不知要看向何方。底下的工作人员打手势提醒,“烈儿抬头,烈儿看镜头!”
  在直播间的留言区中,有大量留言要求主播看镜头。遗憾的是,直播间里的大屏幕上没有显示留言,更多时候我朝向苏拉的方向,等待她的互动。
  事实上,当你面对着摄像机黑压压的镜头和背后的工作人员时,会有种不适感。忘记台词,忘记下步流程。
  直播过程中,偶尔几次看向镜头时,是分享生活的经验。原先的台本中,我被打造成一名经常洗碗的居家男人人设,但在现实中,我将家务抛给了洗碗机、扫地机器人以及保洁阿姨。因此,我们的台本经历了大幅度的调整。我只能借由同事们的生活技巧分享。“多尝试了几次,就会适应镜头了。”一位参与过鞋品直播的工作人员表示,他的第一场直播全程自顾自讲解,没有顾及和直播间的观众互动。在他看来,大多数人面对镜头时会有回避感,除非经过专业培训,或者曾经从事演员、主持人等职业。
  烈儿宝贝曾分享,如今即便只睡了三四个小时,身体很疲惫,但面对镜头时她能够自动调整好状态,在直播间里打鸡血。面对镜头,已经习惯成自然。
  上播前,我也问过苏拉的第一场直播经历。或许是不为增加我的心理负担,苏拉没有正面回答当时的焦虑。
  从策划、前期选品到开播,历时两个星期。她原以为,作为美食Up主,销量最好的是零食产品,结果却是并不报以希望的床底推拉式收纳箱。直播时展示的那个箱子,还是她自己拼接组装的。
  嬉笑间,她很放松。不过面对镜头,苏拉也会有担心。要在多个场景间走动,意味着她需要时时刻刻找准机位,她和搭档会排练更长的时间记清楚走位。
  与镜头互动,始终是主播们需要学习的第一堂课。
面对突发状况手足无措?这是每位主播的必修课
  面对突发状态,是每个主播的必修课。
  有些突发难以避免。在某次直播前几个小时,烈儿宝贝所在场所突然断电,她需要寻找临时换场。有些突发本可规避,如果李佳琦能够在卖不粘锅前多做一步养锅的准备,也不会出现煎鸡蛋粘锅情况。
  但更多时候,考验的是突发来临时的心态。
  尴尬同样出现在我的第一次直播中。3、2、1倒数,本该是俩人同步的声音,但我的语速还是快了半拍。那时候,我的手是抖动的,“完了,该怎么办?”
  我瞟了一眼苏拉,她依旧淡定。下意识间,在此后的几次倒数中,我注意避免抢拍。
  突发状况,也存在于无意识的口误。在介绍苏打水时,我将零卡介绍成零碳。苏拉迅速接过话,当时这让我疑惑。后来发现自己错了,而且在直播当时,已有观众在评论区提出了质疑。
  出现问题,看向对方求解围,是一种默契。苏拉在介绍产品健康时,一时无法想出更好的词,便看向我。我接过话,用健康、现代的理念,承接着她想表达的意思,也尝试临时想出一些场景,让气氛不再尴尬。
  但问题是,错误已经发生,只能随风而去,进入下一个环节。
  15分钟,4款产品匆匆而过。直播本该结束,甚至我和苏拉已经对着镜头告别,只是导演还没喊下CUT。
  正当我准备起身时,苏拉用手肘挤了下我,示意我先别急着离开。时间一秒秒流失,空气瞬间凝固,两个人静坐在直播间。
  此时出声,是否会尴尬?如果要互动又该聊些什么?如果要沉默,还需要多久?欲言又止,坐立难安。这一分钟注定难熬,最终等到了那一声再简短不过的“CUT”。
  人生中的第一场直播告终,心跳平息,身体再度感受到冷气。
  如今有越来越多人涌入直播带货领域。他们也可能会经历这十五分钟的困惑和紧张。如何不复制知名主播的模式而成功卖货?如何面对镜头能表现得更具亲和力?如何直面一些突发状况?这些都是他们需要继续摸索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