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2 时报快评-
2时报快评
  • ·还我一个透明的网约车
  • ·无标题
  • ·无标题
  • ·金融机构等不得用虚拟货币为产品和服务定价
  • ·无标题

还我一个透明的网约车

  

■潘少颖
  最近几次叫车,都让我如鲠在喉。
  暂且不说等待时间过长、派单太远等这些老问题,为了能保证用车,我几乎都采取了预约方式。不过,预约却并不完全可靠。一天晚上,在某网约车平台预约了第二天早上的用车,原以为预约好了就万事大吉,第二天早上出发时间前20分钟也的确收到了平台发送的司机和车辆信息。可过了10分钟,当我查看车辆位置时却发现,车辆并没有朝我预约的上车地点开,打电话给司机,他却告诉我,并没有收到预约信息,正在去接另一位去机场的乘客,让我取消重新叫车。没办法,我只好重新叫车,可订单马上又被司机取消,原因是“乘客同意取消”。最终,我只能换个平台。
  客服的解释是我叫车期间恰好预约系统出现故障,影响了乘客体验。对于这样的解释,大家都懂的。
  我的用车路程并不长,只有四五公里,又是早高峰,对司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订单,难怪一次次被鄙视。
  网约车生态链中的乘客和司机,是天生的弱势方。
  关于网约车平台的新闻一直不少,此前,复旦大学孙金云团队的研究结果坐实了之前消费者的吐槽:一样的打车软件和路线,叫车价格却不一样,网约车计时计费总感觉不准确,实际价格好像每次都比预估价格贵了一点点。
  最近又聚焦到抽成高的问题,5月14日,滴滴、首汽、曹操等10家网约车平台被交通运输部等8部门联合约谈,主要是关于网约车平台抽成比例高、分配机制不公开透明、随意调整计价规则等问题。
  在网约车发展的十年间,平台始终在寻求与司乘之间关系的平衡点。司机加盟平台,从平台中获得收入;乘客选择平台,从平台得到便利;平台招募司机,吸引乘客,为自身开拓市场的脚步加速。
  不过,这样的平衡点似乎蛮难寻找。
  为什么最近叫车那么难,即使不是高峰期,一位司机告诉我,一方面是天气炎热又到了用车高峰,另一方面是一部分司机的车到年限退出了,所以普遍叫车等候时间都比较长。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企业责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一线城市出行平台调研报告》显示,接近75%的司机每周出车7天,每天工作8~16小时,出车时间5天以下的司机群体比例不足10%,每月只休1~4天是网约车司机的常态。
  对于司机来说,高负荷度的工作一方面是为了补贴成本,另一方面则受限于平台规则,对于平台来说,在掌握大量司机资源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拥有了较大的话语权,游戏规则制定权大部分在平台手中。
  游戏规则中,还有一些“隐形”条款,《中国一线城市出行平台调研报告》显示,“专注做1~2个平台”“把号做优质”以获得平台更多的优质单,也成为限制司机们加盟过多平台的原因,司机们尤其是专职司机所能加盟的平台数量有限,平均为2个平台左右。有的司机更倾向于新平台,因为补贴多、抽成少。
  消费者抱怨打车贵、司机表示抽成高,已经成为网约车被吐槽的“二宗罪”,网约车的良性发展需要透明规范的反垄断监管。
  当一个头部企业出现垄断趋势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对于司机话语权和选择权的削弱,依赖越强越可能会受到某些侵害。互联网出行的发展关键,在于行业竞争公平有序。从目前来看,互联网出行平台野蛮生长,并有形成垄断的倾向,从长期发展角度来看,不利于行业创新发展。
  在本月举行的互联网出行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指出,现在的互联网出行,第一件事就是必须解决反垄断问题,尤其是数据垄断,在大数据时代,掌握平台、掌握平台上最重要的要素“数据”关乎消费者权益以及国家安全问题。因此,首先要立法,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相关部门出手并非打压网约车行业,而是要遏制不公平竞争现象。
  今年3月,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要求加强反垄断监管,推动反垄断法规政策在交通运输新业态领域落地实施,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从网约车诞生开始,我一直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创新,极大提升了出行便利,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市场体量的确也是如此,普华永道估算,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今年会达到5036亿元,是2018年的2倍,无论是头部玩家还是新入局玩家,竞争势必更加激烈。
  不过,我更期待一个规范透明的出行市场,无论是对乘客还是对司机,都要有一笔清清楚楚的账,不要用规则困住司机、用习惯捆绑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