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6 新闻产业-
6新闻产业
  • ·超200台无人驾驶出租车将“接单”
  • ·提升城市软实力如何破题?“桃浦论坛”专家学者坐而论道

提升城市软实力如何破题?“桃浦论坛”专家学者坐而论道

  

IT时报实习记者李明颖IT时报记者郝俊慧
  什么是城市文化?是北京人偏爱管理,“管人”有面子?抑或是,上海人追求务实、效益,家里不缺钱还要找活干?7月29日,由普陀区政府、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上海市普陀区桃浦智创城共同主办的第三期“桃浦论坛”上,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孙伟平抛出几个问题,引人深思。
  不要忽略一座城市的“性格”,这些看似有趣而日常的区域文化现象与城市软实力息息相关。城市软实力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年6月,上海市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率先聚焦软实力建设,而在此次“桃浦论坛”上,各路专家学者也纷纷为此建言献策。
  同日,《中国绿色智慧城市发展智库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在论坛上同步发布。
“六力”构成的城市软实力
  什么是软实力?
  如果说,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那么,孙伟平认为,文化、意识形态等吸引力、凝聚力就是“软实力”。再聚焦至城市。一座城市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城市,不仅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等硬实力不同,更在于其自身独有的文化价值观不同。“文化是城市之魂,”孙伟平表示:“比如,在中西部城市,提到‘上海人’‘上海货’,就有一种力量,展示出对上海制造质量的追求与自豪感,表现出上海这座城市强大的软实力。”
  软实力具体都包含些什么?在孙伟平看来,文化价值吸引力、文化知识生产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服务亲和力、文化传播影响力、文化体制引导力共同组成了城市软实力,这六个方面绝不是互相孤立、互不相关,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
人才是关键要素
  人才,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至关因素。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明确表示,如果上海要变成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要构建一个更具系统性和竞争力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包括:活跃的创新创业社群系统、开放的人才培养开发系统、创新导向的科技研发系统、专业服务的孵化器系统、草根型的风险投资系统、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系统、多元融合的创新创业文化系统和积极高效的政府支持系统。“上海,不仅要留住国内人才,也要吸引国外人才。”王振认为,打造城市软实力,需要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比如优化国内优秀人才引进政策,适当降低门槛,“现在各大城市都在争夺大学生,上海也一样。应该实施更广泛的国内优秀人才引进积分直接入户制度,支持各类非上海所属研发机构的非沪籍人才植根发展”。
创造宜居宜业的环境
  人才留住了,还需要管理。王振同时提出,要全面深化人才管理制度改革,把放权松绑落到实处:“比如,很多松江大学城的老师,工资却是从杨浦区、长宁区发,这个权利应该交还大学所在区域。”同时,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构建更具活力的薪酬体系也应提上日程。
  此外,不仅要为人才解绑,还要为他们提供安居与公共服务,让他们安心留在上海,“年轻人买房压力太大了,未来公租房是上海年轻人解决安居问题的方向。”王振表示。
绿色技术创新任重道远
  论坛上同步发布的《报告》从“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与“人文城市”三个方面综合考察城市绿色智慧发展能力,并推出2021年中国绿色智慧城市发展排行榜,北京、深圳、上海占据前三席。
  《报告》结果显示,从总体空间格局来看,我国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省会城市和沿海沿江城市较高的态势,东部地区以高水平集聚为主,中西部省会邻近地区以高低水平并存的极化为主,其他地区则呈低水平集聚态势。
  编制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曾刚分析,从各个领域关联来看,智慧城市与人文城市呈现出较强相关性(0.706),绿色城市与人文城市呈现微弱正相关(0.101),绿色城市与智慧城市不相关(0.073),表明中国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