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7 新闻通信-
7新闻通信
  • ·阿里“造芯”成功:
  • ·无标题

无标题

  

上接01版
  得益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一网通办”中的应用,办事越来越高效。电子证照调用减少了办事材料,办事要求和规则变成了智能知识库,很多业务可以实现自助办理,客服人员也可以便捷地在知识库中找到答案回应咨询,节约了企业和群众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随着“一网通办”的推行,窗口服务越来越协同。在普陀区政务服务中心一楼大厅的28个柜台,以前“各自为政”的情况不见了,市民来办业务不需要花时间找,都是综合性办理。这也是“一网通办”带来的变化,“数据打通了,促成了一窗式改革,工作人员跨部门、跨专业学习,像全科医生,各部门提供专业支撑,相当于专科医生,组团服务更提高效率。”金岚岚说。
  普陀区甚至还搞起了直播,10月15日开张的“普陀政务直播间”,首场直播聚焦税收优惠政策,“政策经常在变化,但以前了解政策总是很滞后,不了解政策就会吃亏,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普陀一家家具公司负责人向《IT时报》记者坦言。
数据上云合力助民
  数据,是一个数字化城市的底座,三年来,“一网通办”的业务和功能层层加码,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奥秘”就在于流程优化、系统整合、数据共享。“随申码”是数据共享的典型代表,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主任朱宗尧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申码”产生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但其功能不止于“健康码”,而是定位为市民的生活服务码。随着越来越多领域实现一码通办、一码通行,“随申码”累计使用超过46亿次。小小一个码,成为超大城市高效服务与管理的“神助力”。
  上述提到的电子证照也得益于数据共享,一个证件触发其他委办局的数据,形成合力,为市民办理政务。
  上海电信技术人员吴强对此深有感触,他曾长期驻扎在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为委办局制定上云方案,助力数据打通。“上海有70多个委办局,光IT系统就有几千套,以前的IT技术解决不了资源争抢的问题,因此一套系统只能配一套资源。”吴强告诉《IT时报》记者,资源浪费、数据孤岛是此前很多委办局面临的痛点。“比如某委办局有6套IT系统,为了保证安全、能效,每套IT系统都要预留50%~60%的资源,资源浪费很明显。”
  通过IT系统上云、提供虚拟机资源、虚拟化技术解决了资源争抢、浪费的问题,取得了肉眼可见的效果,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数据共享,“现在各委办局还是以IT系统上云、数据入湖为主,从目前的情况看,资源浪费的情况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吴强透露。
  在吴强看来,有了初步算力和算法之后,比较急迫的应该是数据更深层次的打通。“数据打通需要业务知识,需要数据生产单位和使用单位与大数据中心深度合作,解决相关数据的关联、数据的应用,让政务服务越来越精准。”吴强举例说,如果一名市民身体突发异常,需要紧急救助,医疗卫生系统只知道有人需要救助,但如果不知道具体位置,就无法实施救助。如果两个数据能结合,相关部门就可以提供精准救助。
从“可用”向“好用”
  “上海没有作业可以抄。”在此前的一次峰会上,朱宗尧曾坦言,数据治理是一件非常专业的工作,目前各地政府都在摸索期,每天大数据中心接到来自各部门使用数据的需求达数百项。上海从2018年开始,经过顶层设计、数据归集、数据整合、数据质量四个历程,初步探索形成了包括“三目录一清单”“数据运营机制”“需求导向、快速迭代”等在内的一套数据治理方法论。也就是说,目前上海市的各政府部门数据正从最底层的居委、街道、区、各委办局等“数据小溪”逐渐流入大数据中心的“数据湖”。但朱宗尧也坦承,提升数据质量和数据“出湖”反哺业务,是下一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在针对企业服务方面,数据的应用和操作还是有可完善空间。
  普陀一家具公司负责人也吐槽,自己公司更名之后,去办理过一些政务,但有时办理时就显示公司已经更名,有的业务在办理时却没有显示更名信息,以至于业务办理不成功。
  也有企业表示,在线上办理业务,资料上传之后显示有错被退回,接下去所有资料都要再重新上传一次,他提出,能否保留已经上传的正确资料,只要重新上传错误资料,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便利服务。
  不同部门有不同需求,数据入湖之后,如何精准出湖,为市民、企业、工作人员提供需要的数据?
  为上海市数据资源平台提供底层支撑的星环科技创始人孙元浩曾向《IT时报》记者表示,数据出湖要加工成数据产品,以随申码为例,在这个码的背后有加工逻辑,根据轨迹、医院、卫健委的信息判断用户应该是什么颜色的码,但这个加工过程需要建模,设计好以后才能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又涉及资源。“随申码的加工速度还算比较快,但还有很多业务,从基层提出需求到真正数据产品被加工出来,所需时间比较长。”孙元浩透露,星环正在开发一套数据服务的产品,建好模型,数据加工好后可以直接发布,从而加快数据出湖的速度。
  无论是数据入湖还是出湖,最终目的都是让“上海没有难办的事”,“一网通办”的目标是在2021年底前实现从“可用”向“好用”转变,在2023年底前实现从“爱用”向“常用”转变,基本建成“一网通办”全方位服务体系。
  “‘一网通办’将从‘能办’转为‘好办’,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完善,比如办事指南是否容易理解,办事途径是否精准指引,如何缩小数字鸿沟、照顾特殊群体办事需求,各种办事页面是否人性化,都需要从用户视角不断完善,让政务服务不断满足人们的办事需求。”金岚岚说,此外,还需要法律法规的配套,比如有的业务办理还需要纸质材料归档,如何进一步推广电子档案,需要相应制度设计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