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6 特刊-
6特刊
  • ·一场护局战红色电信魂
  • ·数治民生妙不可言

一场护局战红色电信魂

  

红色纪念地:四川北路1761号上海电信总局红色人物:护局护台的上海电信职工导游:孙妍
  一座横浜桥,百年上海滩。
  茅盾、巴金等一批文学巨匠,无数次走过横浜桥,在烽火中呐喊。头戴鸭舌帽、脚穿白帆布鞋的男学生,身着蓝色中式上衣、黑色短裙的女学生,意气风发地穿梭在横浜桥畔。他们的身后,是一批爱国人士、进步青年跨过横浜桥,战斗在黎明前的黑暗里。
  就在这座桥的北堍,矗立着新旧两幢电信大楼,新中国成立前夕,这幢老大楼是上海电信总局所在地。走进四层小楼相围的四方院落里,老式窗户、复古地砖、雨水侵蚀已久的栏杆诉说着72年前的护局斗争。
  在临近上海解放的10天时间里,数百名电信系统职工日夜守护这座局房,防止国民党军队破坏通信设备。曾有一天,三股国民党残兵闯进院落,以炸机房、枪杀人质相威胁,要车、要司机、要银圆。
  站在不宽的横浜桥上,眼前闪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波澜壮阔、时事多变的光景,而脚下的河水看尽百年上海滩之沧桑,却如镜子一般平静。
  从横浜桥往北,沿着四川北路步行10分钟,就来到了当年鲁迅、茅盾、巴金等文学巨匠聚集区永安里,如今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再往北便是鲁迅公园,一旁是见证了无数文人骚客情爱缠绵的甜爱路。
  文学的浪漫抵不住时代的动荡洪流,“茅盾们”不知,10年后,一位来自上海郊区的青年,坐在鲁迅公园里,沉浸在《大众哲学》《群众》等进步书籍带来的革命启蒙中。他叫刘长前,当时在上海电信总局有线报房工作,以地下党员的身份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护局护台斗争。
  1945年抗战胜利后,短短几年,国民党以接收日伪资产为名,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国统区物价疯涨,民不聊生。
  1949年4月,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前夕,国民党疯狂镇压工人运动。电信职工的工资已无法维持半个月的生活,于是,围困局长三天两夜、争取26块银圆应变费的斗争爆发。就是这场经济斗争开启了电信局内部的启蒙之路,同刘长前一样的进步青年加入了电信地下党以及应变组织“经济委员会”,为护局护台斗争打下了组织基础,“保护局台,保护机器,保护饭碗”的口号响彻上海电信总局的上空。
  横浜桥老楼走廊一侧现在是上海电信机房,玻璃窗涂上了白漆,透过剥落处的缝隙,似乎可以看到当年电信职工为了保护通信设备,在机房重地的玻璃上涂漆,将配电器上的指示灯涂黑,垒起沙袋封锁重要的局门、楼道。
  再看横浜桥的地理位置,才明白为何在一天之内,就有三股国民党残兵闯进位于横浜桥的电信总局。因为横浜桥是上海市区通往吴淞、江湾的主要桥梁之一。
  参与过护局斗争的职工回忆,第一股国民党残兵闯进院落便要汽车和司机,准备赶往吴淞口乘船溃逃,电信职工机智地拔掉了汽车火花塞上的高压线。第二股国民党残兵开了一枪威胁道:“不交出汽车和司机,就枪毙在场所有的人,机房扔手榴弹炸掉。”一位电信职工顶着枪弹开车送他们到江湾十八寺时,遇到前路堵塞无法前进,国民党官兵下车步行,这位职工才得以全身而退。
  第三股近百人的国民党残兵更是狮子大开口,扬言要400块银圆才撤离,职工们掏空自己的家当也只能凑齐100多块银圆。为了保护局台的设备和人员安全,多名电信地下党员两次冒险翻出院墙,准备找解放军求助,第二次便幸运地在横浜桥附近遇到一队解放军。
  5月27日凌晨,一辆满载解放军的汽车来到局门口,三位解放军下车后与国民党宪兵队谈判。天亮时,宪兵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地走出驻房,缴械投降。
  走出那四方大院,不禁回头,耳畔仿佛响起电信职工们发自肺腑的高亢歌声:“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这不仅是上海通信史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海解放了”从这里传向世界
红色纪念地:真大路6号真如国际电台旧址红色人物:保卫真如电台的电信职工导游:林斐
  时隔半年,在今年上海入冬后最冷的一天,我又来到真大路6号,真如国际电台旧址所在地,现在是一座安静的大院。前一次来还是初夏,园区的树木绿意盎然,现在已然深冬,香樟树迎着寒风挂着绿叶,法国梧桐却只留下树干和枝丫对抗着低温。
  “真如国际电台旧址”是上海市今年首批公布的43处红色革命旧址之一。1930年,真如国际台竣工,这是中国人自行建立的第一个国际电台。伴随中美、中法、中德、中英、中日等国际无线电报电路陆续开通,真如台成为远东最大国际电台。它经历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淞沪会战、上海解放战争的洗礼,也受到上海邮电系统地下党组织的精心保护。在上海解放的战火中,上海地下共产党员们开展了“护局护台”斗争,提出了“人在电台在”的口号,党员们日夜坚守在机房周围,扑灭了敌人企图烧毁电台的大火。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真如国际电台完整无损地回到了人民手中,“上海解放了”的喜讯从这里传向世界。
  第四次来到这里,我依旧对真如电台的历史满怀兴趣。先去看了我的“老朋友”,一座从解放战争留存至今的碉堡。今年5月的红色革命旧址揭牌仪式上,这座碉堡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之一。现在,这里又恢复宁静,这座碉堡安安静静地伫立在那里。
  见证了战火纷飞年代、护局护台斗争的,远不只这座碉堡。在它附近十几米开外,就有一座二十多米高的短波天线塔。这座塔是“远东第一电台”的标志之一,是1930年真如电台落成时,马可尼束式天线的一部分,上下两层天线,每层各有平面90度分割的四向天线。虽然天线塔已经不再发挥作用,但经过了几十年的历史洗礼,仍然稳固如初。
  碉堡和天线塔旁边还有三栋外观不一的两层小楼,组成“品”字形。新中国成立前,它们是真如国际电台的办公地。这些年经过修缮、改建后,现在是上海电信的员工在里面办公。
  我走入了其中的两栋小楼,挂着“真如红色教育基地”的牌子是1号楼,门厅布置成了一个微型展览馆。墙上的展板和历史照片讲述着,从1930年国际电台建成开启我国国际无线通信事业,到抗日战争沦陷时的战火无情摧残,再到解放战争时共产党人护台的斗争故事,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真如电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蜕变,现在又成为了上海电信的重要数据中心之一。再次仔仔细细拜读展板上的文字,我又从图片中找到短波天线塔的历史模样,外观和现在基本没有变化。
  从1号楼出来,十步开外的2号楼,一楼一间下沉式会议室被赋予了红色展厅的功能。“真如电台来机房的挂钟”“884型便携式超短波电台”“20千瓦进口大功率电子管”以及复刻的“上海国际电台现有直达电路图”的展板,都是真如电台曾经的历史印记。
  时光荏苒,岁月无声。在“真如国际电台旧址”一侧,是IDC中心大楼,每天都有无数来自全世界的海量数据交汇分流。从电波到数据中心,从2层小楼到高大的现代化机房大楼,几代通信人为中国的通信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护局护台”的故事也会继续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