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5 特别报道-
5特别报道
  • ·三大技术策略齐发,蚂蚁集团AI的“月亮与六便士”
  • ·跑出49000个商用模型,商汤首谈AI“营造法式”
  • ·无标题

跑出49000个商用模型,商汤首谈AI“营造法式”

  

IT时报记者孙妍
  手势一摆,机械臂位移,深入佛光寺模型殿内,一束光穿过黑暗,AR渲染出这座中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殿堂式木结构建筑,上千个构件,没有一颗铆钉,全靠榫卯紧密咬合在一起,仿佛重走了梁思成、林徽因的佛光寺发现之路。
  佛光寺等中国古代著名建筑穿越千年,与AI大规模落地竟有异曲同工之妙——标准化。
  以一个木匠的视角,窥见人工智能的“营造法式”,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认为,标准化将带来AI产业化的大规模爆发。在2022WAIC上,商汤发布四大人工智能平台体系:大装置AI云、车路协同、游戏、未来医院。
49000个商用AI模型
  今年,华为、百度等大厂下场强推“大模型”,而商汤启动两年、亚洲最大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之一的AIDC启动运营。
  2022WAIC上,徐立提出人工智能的“营造法式”,当定制化应用累积到一定规模,标准化成为必然。至今,商汤已发布超49000个商用AI模型,标准化大模型生产流程已支持商汤70%以上的业务。《营造法式》是北宋著名建筑学家李诫的一本建筑学著作,“营造”指建造,“法式”即标准的格式。书内有这么一句“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是什么?材就是模块。人工智能纷繁复杂的场景应用,例如辅助驾驶、城市治理、手术规划、游戏智能体等,背后都是人工智能的算法模型,每一类模型又能再细分定制化,就像唐代建筑的榫卯结构。“无标准、不行业”是万物皆可用的行业发展规律,轨道、电源插座、万维网互联网协议,都促进了相关行业的飞速运行,这说明标准不是约束,也是让AI算法像搭积木一样组合、复制、推广。
  人工智能从底层的算力基础设施、数据标注、预训练大模型、行业模型到上层应用均形成流程标准化。而模型也在从专用走向通用,可以理解为从手工作坊跃升至工业化,为各行业降本增效,比如自动标注能够将标注效率提升600倍。
AI幽默创造“清明宅家图”
  从AI重建“古建筑第一瑰宝”佛光寺到改造《清明上河图》为“清明宅家图”,从徐悲鸿的《宋人匹马》到宋画三绝《谿山行旅》的数字文创产品,商汤利用AI+AR技术,打开了一扇通往元宇宙的门,但没有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原创AI技术赋能中国传统原创文化,让年轻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建立文化自信,是商汤的情怀。”商汤科技数字文娱事业部总经理栾青说道。
  近期,上海发布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据《IT时报》记者了解,目前上海还在筹划元宇宙园区等项目。从搭建“一大”会址数字导航开始,商汤就参与了上海数字城市的构建,目前还在搭建中的项目包括几个博物馆、长宁图书馆等。
  数字人,是元宇宙的原住民,也将成为人类认识元宇宙的触点。商汤曾发布《企业级AI数字人》,类比自动驾驶,将数字人划分为L1-L5级,L4级以上才是数字人的未来。
  L1为人工制作为主,用于平面展示,多年前的《阿凡达》就属于L1级数字人;L2主要依赖外部动捕设备采集口型、表情、肢体动作信息,用于视频录播,比如虚拟主播;L3主要是靠算法驱动口型、表情、肢体动作,不需要购买复杂的穿戴设备;L4已经有完整的智能交互,但在特定场景还需人工接管,在某些行业能够代替真人服务;L5则是拥有情感的数字人,能实现类真人交互,处理通用性、全局性问题,但目前仍处于实验室内。
  商汤“小糖”是覆盖L3和L4级别的数字人,她已幻化成讲解员、主播、医生、老师、健身教练等角色进入到各行各业。“不久的将来,数字人就能替代传统的语音客服。”栾青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