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颖
科技企业的尽头是什么?从目前国内国外众多科技企业的发展路径来看,真应了一句话:任何科技公司,到最后都会变成金融公司。中国的两大国民应用支付宝和微信早就开通了支付功能,而且也成功地养成了用户习惯,满大街都是扫码支付,现金、刷卡几乎淡出视野。科技公司变金融公司不只是在国内,在国外,谷歌、苹果等也早已开通了支付服务。
现在全球市值第一、现金储备第一的苹果公司也选择加注金融,酝酿多时的Apple Card高收益储蓄账户正式上线,这项服务是苹果联合高盛银行推出的,年化收益率高达4.15%,使用Apple Card进行消费还可获得1%~3%不等的现金奖励。
也就是说,用户只要通过Apple Card设置储蓄账户,每天收到的返现会自动存入个人账户。用户还可以通过一个关联的银行账户,将资金存入储蓄账户,存入的资金可以随时转出到关联银行账户,不收任何费用。最吸引用户的当然是相当于全美平均储蓄利率10倍有余的年化收益率,苹果在大笔撒钱拉新。当然,未来收益率可能随市场利率发生变化。
苹果公司的这种模式,对中国用户来说并不陌生,这不就是国民理财“神器”余额宝吗?模式异曲同工。不过中国苹果用户目前只能对苹果推出的高收益储蓄账户“羡慕嫉妒恨”,因为Apple Card由高盛美国盐湖城分行发行,仅适用于符合条件的美国申请人,还需通过信用审批。
而在“苹果版”余额宝推出之前,苹果又抄了一项作业,上线了类似花呗分期付款服务Apple Pay Later,用户在iPhone和iPad上用Apple Pay购买在线应用时,可以“先买后付”,申请50美元~1000美元的Apple Pay Later贷款。
当年,支付宝、微信支付甫一面世,就有人担心起银行的生意,也引发过银行一时的“钱荒”,银行如临大敌。在美国,有超过1亿的iPhone用户,现在,当苹果有了“余额宝”和“花呗”,和银行开启一场“储户争夺战”,再加上如此高的年化收益率,是不是要革银行的命了?
有国外分析师的确认为,苹果此举对银行业将是一次暴击,苹果有能力通过为持卡人开设新的关联账户,将大量存款从传统银行吸引到苹果的生态系统中,其新推出的高收益储蓄账户可能会在银行业引起震荡。
摆在美国银行面前的巨大考验是,美国硅谷银行破产危机爆发后,约200家银行暴露出大量存款流失的问题,对于储户来说,手里的存款需要寻找一个更安全的“口袋”,不仅要稳定,能有高收益就更好,“苹果版”余额宝就适时出现了,承担起“口袋”的作用。而且苹果手机在美国占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对于苹果来说,这个“口袋”不怕吸不到存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苹果CEO蒂姆·库克来过中国,逛过北京,估计也学了些中国科技公司向金融服务转型的精髓。
更重要的原因是,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总归是以赚钱为目标的。随着手机市场日益成熟,即使是苹果,也“亚历山大”。手机业务是苹果的“现金奶牛”,但苹果手机的市占率排名并非稳如泰山,偶尔也会被对手超越。横向比较的成绩单是,2021年一季度和2022年一季度,苹果手机销量同比增幅分别达到41.37%和7.72%,已大幅下滑,但2023年一季度同比增幅仅1.79%,增长乏力已是大势所趋。全球整体的手机出货量也呈现下滑态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苹果也难以力挽狂澜。
除了手机业务,苹果其他业务的表现也差强人意,暂时没有强大的“吸金”能力。以PC为例,今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货量大跌29%,虽然前五大PC厂商都在跌,但苹果的跌幅达到了40.5%,超过了平均值,是五大PC厂商中跌幅最大的;苹果的一些新业务也迟迟没有掀起波澜,正在加州推进自动驾驶汽车项目,从今年1月至今,发生过16次碰撞事故,要继续修炼内功;苹果押注的AR/VR赛道,最新的消息是今年6月的WWDC大会上,苹果将发布MR(混合现实)头显设备,但表现会如何,还不得而知。
所以,作为一家要盈利的企业,如何赚更多的钱,如何在营收占比超40%的美洲市场赚更多的钱,是苹果急需考虑的问题,而且那么多科技公司开始向“金融朋友圈”扩张,苹果也看到了金融带来的收益空间。这种种原因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目前苹果只针对美国用户开启高收益储蓄账户服务了。
做金融,来钱快,通过苹果支付系统、储蓄账户为苹果提供金融变现的渠道,这项服务被认为是苹果利用自身平台增加营收的又一种方式,又能够建立苹果更强大、更有黏性的生态圈。
但当科技公司的触角伸向金融圈,尝到了赚快钱的甜头,那么其立身之本——产品的研发是否会受到影响呢?是否会继续让果粉对那些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创新嗤之以鼻呢?姑且等等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