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10 时报独家-
10时报独家
  • ·共享新能源车,扫码开走!
  • ·打上互联网印记

打上互联网印记

红色热土“山乡变迁记”

  

记者:孙永会家乡:贵州省遵义市故乡印象:“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唐代诗人孟郊如此描绘贵州的山景。以往,说起贵州,多数人的印象是多山、落后和贫困,不过今非昔比,再次谈到贵州时,人们会论起贵阳的大数据、安顺的航空产业、榕江的村超等。
  我的家乡是遵义,它是省内的又一张城市名片,“红绿黑白”是其四大支柱产业,“红”即红色文化,“绿”即绿色旅游,“黑”即矿产,“白”即白酒产业。四大产业为这座历史名城带来多个“头衔”,如红色圣地、革命老区,全国酱香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世界辣椒之都”、高品质绿茶产区等。
  故乡的美食是永久的味蕾记忆,回到家乡或离开家乡之前吃一碗羊肉粉已成仪式;路边撒上辣椒面的洋芋饼百吃不腻;地里的折耳根吃法多样,或凉拌,或用剁辣椒和腊肉煎炒,是我回到异乡后念念不忘的故乡味道。
  互联网如同“扩声器”,将遵义的花草芬芳、群山回唱、百姓的生活百态传至全国,乃至世界。它还似桥梁,连接了大山和外面的世界,连接了游子和家乡:四岁的侄子说起了“公主请上车”等流行语,学跳了火热的科目三;三姑成为拼多多的“常客”,妈妈喜欢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山歌和养生片段;曾经尘土飞扬的泥巴路“变身”为沥青路,新能源车和燃油车在“十八弯”的道路上纵享“丝滑”,以及多数人家安装的无线网络和摄像头,这些信号皆在传递家乡的改变。
  尽管较之平地和沿海地区,山区的变化进度较慢,却持续进行着。
告别水牛犁土机“耕地”
  家乡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方式,还有耕作方式。
  在我的成长记忆里,牛是村里人户除了猪、鸡两类动物外最常养殖的家畜,主要有黄牛和水牛两个品种,它们耕土、犁田,为各自的主人劳动着:农民将犁立在土地里,牛站于犁前,农民则跟在犁后,右手握住犁把手,左手握住牛绳和牛鞭,一边吆喝着,一边让牛拉着犁前进。牛每前进一次,地里的泥土便完成一次翻新,当牛走得过慢或不听话时,身上就会挨一鞭子。
  如今,这幅记忆中鲜明的画面在家乡慢慢消失,牛逐渐“走出”土地,从农耕工具成为畜牧工具,被饲养一段时间后售卖,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田野里取而代之的是翻土机器。大年初一过后,人们除了忙于走亲戚,“砍土”(烧去干枯的杂草,用机器翻土)种土豆是新一年收成的开端。正月初七,天气晴好,老宅旁的田地里,犁土机发出“嗡嗡”的声音,较之于牛耕方式,机器的效率更“给力”,犁土的人亦更加轻松。歇息片刻,劳作的人或坐在机器旁边,或站在原地,打开了抖音、快手,有人在记录,有人在观看。
  机器的使用是家乡的变化之一,它解放了村民们的双手。互联网的风吹进了山村,丰富了当地老少的娱乐方式,孩童们除了放羊、割草,也可以玩手游;村民们不仅感受四季的变化,还能把握时代的脉搏。
新能源汽车“上山”“下乡”
  城市里新能源汽车的讨论并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但在家乡蜿蜒的马路上,它的出现足以构成一道亮丽景色。每年回家,我都会坐一次跑车师傅陈刚的车,他家里的车型齐全,有为个人或者晕车乡亲准备的摩托车,也有为载学生或多人而备的面包车,以及一辆“秀气”的新能源汽车。
  陈师傅是镇上最早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司机之一,似一名信息传播者,他常在车上热情地为乘客分享他眼里的故乡变化、新能源车的优势或局限。
  “目前,镇上的新能源汽车还是起步阶段。”他和我说,整个镇上的新能源车不到10辆,大家对这种新车型都还不太了解,但真的“相当划算”,“在家里充一次电时长为6小时,20多元的电费,续航可达200多公里。”
  开着这辆新能源汽车,陈师傅跑遍了周边的旅游景点。都说“车技不过关,少走云贵川”,贵州地势高,山坡陡峭,可陈师傅一点没觉得汽车马力不够,满载五人,也可以轻松爬坡、过急弯。
  不过,“跑长途还是有点不放心。”陈师傅说,充电桩的普及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市里充电设施完备,但“下沉”到乡镇便缺乏充电设施。每当乘客说出一个较远的目的地时,陈师傅都要事先了解当地的充电环境。除了充电设施,新能源车更换电池成本高亦是当地人不敢触“电”的顾虑之一。
  2023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曾表示,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保有量相对较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经济实用车型供给不足、销售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
  不过,陈师傅对此还是充满期待,“希望接下来镇上也有齐全的新能源车充电设施,能够实现充电自由,也希望充电价格保持在平稳的区间,充电速度得以增速。”陈师傅说,相关政策、基础设施和消费者唯有“双向奔赴”,新能源车驶入山村才更有市场。
大山里的“云”守护
  “你家的Wi-Fi密码是什么?”这是过年期间,我常听见的一句话。这次返乡,我发现年近70岁的大伯家也新装了网络,门口还“悬挂”着一个监控器。住在山上,网络不稳定、2G网速是常态,但Wi-Fi的普及改变了这一情况。此次,让我更为欣喜的是,附近的仙人山也有了无线网络。
  下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