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1 时报要闻-
V1 时报要闻 下载阅读 下一版
1时报要闻
  • ·今年,《IT时报》发现了:
  • ·“消失”的人工客服“循环”的AI客服
  • ·超时1分钟收费1小时
  • ·打“假”进行时

五大共享充电宝“刺客调查”

超时1分钟收费1小时

无电仍继续计费

  

IT时报记者沈毅斌
  共享充电宝,这一曾经被誉为解决充电焦虑的创新服务,如今却屡屡成为消费者维权的焦点。
  315前夕,《IT时报》记者用了两周时间,对上海市面上的五家共享充电宝品牌——怪兽、美团、电饱饱、街电、来电进行多次测试,借还场所包括商场、旅游景区、机场等多地,测试内容包括:充电效率、计费规则、归还点位和售后客服。
  结果显示,价格高已不是新鲜事,充电慢、计费单位时间长、没电继续扣费、优惠券套路多……诸多“槽点”背后,已经涉嫌对消费者正当消费权益的侵犯。
  “智能”和“共享”是这些共享充电宝公司在自己身上贴着的鲜明“标签”,但这些科技带来的“福利”,却似乎并没有在定价体系、计费规则、服务方式上有更多体现,甚至为消费者解决问题设置了更高的门槛,比如,“找不到”的人工客服。
  当共享充电宝将“救急+刚需”做成一门生意,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请让消费者享受应有的服务。
充电效率低:老化的产品和不变的收费
  一个共享充电宝多长时间能为手机充满电?
  对于一项按时收费的服务来说,这是一个直接与消费者支付费用相关的问题。然而,“充电一小时,电量上升30%”“花了两个小时的钱,充电宝没电了,钱却继续在收”……共享充电宝的充电效率问题却一直被消费者质疑。
  《IT时报》记者测试发现,如果为有30%余电的手机充电半小时,五家共享充电宝的电量增幅为12%~22%不等,而此前浙江省杭州市消保委的测试显示,非共享充电宝30分钟平均可以给手机充电33%,60分钟平均可以给手机充电66%。记者调查
充电半小时电量增加12%
  “手机电量低于20%”,3月5日,正在上海国金中心逛街的小雨,手机界面上跳出了电量警报,她马上在附近的店铺里借了一台怪兽充电宝,价格为4元/小时,但当她充了15分钟后发现,手机电量只增长了7%;随后她归还怪兽,换成美团充电宝,价格同样为每小时4元,40分钟后,电量增长30%左右。
  一部充电宝充满手机到底需要多久?带着这个问题,《IT时报》记者开始了测试,测试手机为华为Mate 50,电池容量为4460mAh,电量余量为27%,这是手机电池较为理想的充电区间。
  3月9日,记者在用完一块满电的美团充电宝后,测试手机的电量从27%充到82%,用时1小时50分钟;用完另一块同功率满电的街电充电宝则从27%充到90%,用时1小时56分钟,但都没有全部充满。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