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V7 特别报道-
7特别报道
  • ·无标题
  • ·上海的公话亭故事仍在继续

无标题

  

上接06版
  “如果可以,我会守这个电话亭到100岁。”吕树生一直憋着一口气,原以为上海最后一座传呼电话亭是在自己手上关掉的。
  直到有一次,吕树生到福州路老字号老半斋吃面时,竟然意外发现了一座尚在营业的传呼电话亭,他激动地询问:“女同志,现在还有没有人打?打的人还多不多?”
  这次命运般的偶遇后,吕树生和沈玉琇互留了电话,偶尔还会联系,一种使命似乎也在两人之间完成了传递,今年92岁的吕树生松了那口气。
  2018年,浦东大道2511弄传呼电话亭关停前一年,《IT时报》第一次采访了吕树生,他跟记者详细回忆起这座传呼电话亭的老时光。
  1995年,1张电话局颁发的公用电话承办证,4部公用电话机,3位专值传呼员,这座服务社区200多户居民的公用传呼电话亭开张了。
  吕树生老伴是电话亭最早的管理员兼传呼员,最忙的时候,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为了让老伴能回家吃口饭,吕树生就会作为临时传呼员“替班”。
  最高峰那几年,4部电话的总账单高达1400多元,传呼员的收入按传呼次数来算,传呼一次3毛钱,每人月收入能达到300元,相当于传呼1000次。
  传呼电话亭未封前,墙上还悬挂着“上海市公用电话价目表”,详细记录了当时的话费标准:市内通话0.5元/分钟,国内长途电话1元/分钟。
  一通电话费就能买一份大饼油条,电话费并不便宜。传呼员必须对200多户居民的具体位置了如指掌,到楼下拿着喇叭喊,采取“近接远拨”的方式,住在前几排的居民来电,不挂电话,等传呼员喊来接听,住在后几排的居民来电,先挂掉,等居民到了电话亭后再拨回去。
  十多年前老伴去世,吕树生便接了班,继续看护公用传呼电话亭,跟沈玉琇一样,守着的是对另一半的承诺,也守着这个小区里的“信息中心”和“感情中转站”。
  老伴生前购置了一台冰柜和三部血压计,夏天,居民纳凉时可以随手买到绿豆棒冰、赤豆棒冰、盐水棒冰……生意好的时候,一年也有上万元收入。冬天,老人们会搬出椅子在电话亭外边晒太阳,边交换信息,附近的老人也常会来这儿免费量血压,人多的时候还排着队。
  时间来到2018年,电话亭的生意已经非常冷清,一个月的电话账单不足50元。吕树生还是一周6天、每天8个小时守在这里,来打电话的人很少,往往是老人出门忘带手机,打公用电话交代家里人关煤气、下雨收衣服、送把伞,一些来沪打工的外地青年也会偶尔来打电话回老家。
  吕树生放不下的,是那里所有的时光。原本以为画上了句号,但是电话亭的故事却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