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建设适度超前”的指引下,近些年国内运营商加快“双千兆”网络建设,推动中国的连接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位置。以千兆光网为例,2023年底时我国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已形成覆盖超5亿户家庭的能力。随着连接的根基足够厚实,电信运营商开始调整策略,纷纷在算力等领域加码,加大资本开支。因为形势现在已是非常明晰,算力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源动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小目标”将妥妥完成
算力早已不是技术维度的纯粹概念,而是已经升华到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随着数字经济时代全面开启,算力正以一种新的生产力形式,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算力几乎影响着人工智能领域的每一个方面,无论是实现复杂模型、缩短训练时间,还是支持实时分析和决策、促进AI技术的创新,都需要有足够的算力。
而算力基础设施作为算力的主要载体,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基础设施,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上主要国家都在加大投入,我国也不例外。
“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我国将“全国算力一张网”写进了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而2023年10月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从计算力、运载力、存储力以及应用赋能四个方面提出了到2025年发展量化指标,引导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如在计算力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算力规模超过30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计算下来,年复合增长率在30%以上。
在今年4月举行的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发布会上,工信部相关人士介绍,截至2023年底时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230EFLOPS,就是每秒230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处于全球第二位。整个2023年,我国算力规模增加了50EFLOPS,按照这样的速度,2025年算力规模超300EFLOPS的“小目标”能妥妥完成。
智能算力尤受关注,《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5年智能算力在总算力中的占比达到35%,计算下来规模约为105 EFLOPS。而到2023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已达到70EFLOPS,且呈现超70%的高速增长态势,完成“小目标”同样没有疑虑。
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带有“智算中心”项目近130个。电信运营商是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正加速推进超万卡集群智算中心的建设。两个月前,天翼云上海临港国产万卡算力池正式启用,这是国内首个投入正式运营的国产单池万卡液冷算力集群,也是业内领先的全国产化云智一体公共智算中心,有助于解决国产大模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移动不久前也宣布今年将商用三个自主可控万卡集群,中国联通首个万卡集群将在今年内建成。
算力要“用得起”也“用得好”
我国算力规模排名全球第二且增速排名第一,但将算力高效转化为赋能千行百业的实际推动力,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互联互通”难题。
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互联互通”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三“待”:找算力”,资源成本待降低;“调算力”,应用传输待提升;“用算力”,架构适配待优化。比如架构方面,各厂商算力资源接口、协议不统一,应用部署运行需要针对算力资源开展兼容适配,减缓跨主体部署效率。
这实际上也是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需要解决的难题,换而言之,一体化算力体系需要具备两个特征,要让企业“用得起”算力,更能“用得好”算力。
作为人工智能发展高地,上海也在2023年相继出台《推进算力资源统一调度指导意见》《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为的是加强上海算力资源统筹、调度和共享。
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需要强大的网络来保障,用高效的网络连接把算力潜能释放出来。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去年底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1ms时延城市算力网、5ms时延区域算力网、20ms时延枢纽节点算力网在示范区域内初步实现。要实现目标,离不开三大运营商的支撑,尤其是400G全光传送网的到来,这为算力快速传送提供了更大更先进的通道。目前,我国骨干网主流光网技术是于2013年开始大规模商用推广的100G系统。作为开启骨干网下一个周期的重大变革性代际技术,400G网络相比传统100G网络,传输带宽提升了4倍,单比特能耗降低40%,成本下降20%,从而构成面向算力的高品质、确定性算力网络。